本篇文章2825字,读完约7分钟

熊希龄主办的世界红卍字会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慈善组织,曾在中国、日本、朝鲜、新加坡等地有400多个地方。 图为1936年拍摄的烟台分会养护设施中设置的孤儿部。

从湖南神童到国务总理,从维新变法到抗日救亡,熊希龄无疑是近代中国重要的历史人物。 毛泽东评价他说:一个身体为人民做好事,人民不会忘记他。 熊希龄做了很多好事。

领域标题灾害救援

熊希龄在1916年6月退出政坛后,试图以隐居的方式逃避现实。

1917年夏末秋初,河北国内持续大雨,山洪暴涨,京畿一带倾斜泽国,受灾县达到103人,受灾人数超过600万人。 那时熊希龄隐居天津,他的寓所也被河流吞没。

在灾区的熊希龄看到了受灾者的惨状,马上前往北京,向中国银行工会求助,得到了捐款万余元,向京师警察厅购买了粮食,送到天津震灾救援。 然后,他向政府提出救援建议,强烈主张筹款,救济灾区的饥民。

他的提案被提交国务会讨论,结果阁僚们认为除非熊希龄出面主救济,否则无法定义。 政府方面想让他重返部门,但熊希龄也担心自己不会退出主救济,如果政府不做出决定,这数百万饥民,如果没有全部生存的希望,以后,就无法避免其困难。 事实上,退出政界后,他将政治视为罪恶,但为了灾民,他不得不结束隐居的生活。

“熊希龄:慈善济世的三个创举”

救援人员首先要有大笔钱,但北京政府财源枯竭,总统冯国璋下令财政部拨款30万元交给熊希龄紧急救援。 寒冷临近,光是暖气用的救援服之一,就要支出数百万美元。 熊希龄的决策集中民间社会的资金力量,以弥补官金的不足。

“熊希龄:慈善济世的三个创举”

1917年10月8日,他利用自己社会影响巨大,向全国各省发出救援通电,希望全国各地各君子细胞和怀孕,自己的饥饿淹没在自己的心中,发挥了缨冠的拯救。 发了救济电,熊希龄以身作则,先捐赠洋500元,还命令家庭妇女缝100套棉衣,捐给难民。 在他的号召下,团体、个人捐赠、捐赠人增加了,外国慈善团体也起到了帮助作用。

“熊希龄:慈善济世的三个创举”

然后,熊希龄与梁启超等人共同召开水灾游艺支援会计会,募集物品、销售彩票,用所得门票资金填补数百万元,依靠个人声望从外国借款数百万元,作为救济专项资金。 另外,还向唐山、溧水等地务局请求捐赠煤炭5000吨,为北洋政府提供了大量救援便利。

“熊希龄:慈善济世的三个创举”

为了统一救济,熊希龄成立了联合运营救济机构的京畿水灾采购救济联合会,亲自担任会长,统一安排救济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救济灾民,开始治理河工,根治水灾,代替工人开展救济,救济灾民,在灾区留下了永久建设。 救济开始使熊希龄摆脱政治生活带来的消极苦闷,确立为慈善事业奋斗的意志。 他在那之后拯救了无数次生命。

“熊希龄:慈善济世的三个创举”

1920年秋,北方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五省发生特大干旱,灾情比顺直水灾特别严重,饥民达3000多万人。 熊希龄邀请了北京各慈善机构协商方法,决策组织北五省灾区协会推举黎元洪为名誉会长。

根据他的设想,这次的煮饭顺序分为调味饭、冬季煮饭、春季煮饭三个步骤。 紧急救援首先是施舍金钱和大米,拯救危机。 冬季的赈济是像往年一样,将受灾者分成人口多的家庭、小家庭、极端贫困、下一个贫困等来施舍金钱米,让他们过冬。 春炊已过冬,春麦未收,青黄难收时将彻底救助,继续救济。 多年的救援经验,使熊希龄形成了完善的救援计划和程序,今后的救援工作大多可以遵循。

“熊希龄:慈善济世的三个创举”

主办世界红卍字会

长期的救援行动,让熊希龄觉得有必要团结全国各地的慈善团体,进行呼应。

1922年4月,直奉战争爆发,熊希龄组织救护队,到战区救助难民。 军阀继续混战,让人们认识到全国性慈善组织联合会的困难,决定建立持久的救济机制来应对不间断的天灾人祸。 这个机构是直奉大战结束后不久成立的,名称为世界红卍字会(卍读万)。

“熊希龄:慈善济世的三个创举”

事实上,世界红卍字会是道院有根源的。 道院是在济南创立的民间宗教组织,以提倡道德、落实慈善事业为宗旨,因此特别命名为&lsquo。 道院 道院成立后,于1924年首次走出国门,在东京设立了道院。 到1928年,国内已有200多个城市设立了道院。 世界红卍字会是道院一群人和熊希龄等中外人士共同建立的以促进世界和平、救灾为目的的慈善救济互联网,于1922年10月28日在北京正式成立。

“熊希龄:慈善济世的三个创举”

1925年,会议中的人推熊希龄为会长,连续三次,直到1937年他去世,历时12年。

在他任职期间,组织救护队赴战区,救济灾民,埋葬遗骸,收容妇女和儿童,成绩优异,他还多次写信,劝告交战各军阀停战会议。

在没有灾害的时候,世界红卍字会开设残废院、育婴堂、盲哑院、卍字医院、平民就业所、平民贷款处、冬粥工厂等。 目的是补助政府,救济平民。 因此,1928年新的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世界红卍字会仍允许继续起草。 同年,国民政府任命熊希龄为救济委员。 1931年,熊着的《十六省救灾水灾意见书》对救灾的方法、措施、程序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论述。

“熊希龄:慈善济世的三个创举”

而且,熊希龄担任会长期间,世界红卍字会除在北京设立中华总会外,还在全国各省、县、甚至日本神户等地区设立了150多个分会。 除了国内救济外,熊希龄还主办了世界红卍字会进行国际救济: 1927年日本关西地震,红卍字会筹集了5000元善款,由日本公使馆汇至日本灾区。 1928年中俄发生战争,红卍字会联合东北各分会,前往满洲,不救济中苏妇女和儿童。 1934年日本大阪飓风、红卍字会筹集了救援万元,并派遣代表到日本大使馆&hellip。 …

“熊希龄:慈善济世的三个创举”

新中国成立后,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将继续开展救济工作。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世界红卍字会中华大会积极响应各地红卍字会关于政府抗美援朝的号召,动员会员为抗美援朝捐款捐躯。 但是出于客观原因,民间慈善组织失去了活动空之间,慈善募捐活动的开展也变得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1953年2月,世界红卍字会中华大会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声明,宣布自行解散。

“熊希龄:慈善济世的三个创举”

创建香山慈幼院[/s2/]

熊希龄做慈善教育比慈善救济要晚一些,但是收养灾区的孩子是和慈善救济一起开始的。 1917年在顺直抢险救灾过程中,熊希龄得知各地受灾群众因温饱不足,不得不将自己的孩子扔在路边,标价出售,他非常伤心。 他说:可怜这些孩子,他生下来就无辜,为什么要受这种惨痛的累?

“熊希龄:慈善济世的三个创举”

后来他在北京设立了两个慈幼局,一个专门收女孩,一个专门收男孩。 慈幼局本来只设立了五个月,规定分别接收或遣返男女婴儿。 但是,1918年4月水患平复,慈幼局要解散时,还有200多人未被承认。 这样,熊希龄必须考虑建设永久的机构来收养无家可归的孩子们。

“熊希龄:慈善济世的三个创举”

但是,由于在北京市内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熊希龄只能出任大总统徐世昌,请与前清皇室内务府交涉,引出被废弃的前清行宫香山静宜园,设立香山慈幼院。

香山慈幼院收录儿童以孤独为限,想住院的人必须有人介绍及其监护人。 基于我院的性质,熊希龄作为其明确的办学宗旨,是教育孤独辍学的男女孩子,使之有适当的智力、道德,谋生和社会。 为了实现这一宗旨,香山慈幼院不同于任何普通国民学校,推行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制。 慈幼院还建立了完善的组织体系和免费教育培养的制度体系,学校经费除财政拨款外,还有中外善士和各机构团体的捐款。

“熊希龄:慈善济世的三个创举”

1926年,香山慈幼院已迅速发展为总院、5个分院,总院为香山慈幼院的分院包括萌养院(幼儿教育)、小学、中学、师范、职业教育等几个分支。 为了让这些贫困儿童享受家庭的温暖,香山慈幼院比奥地利世界上第一个国际sos儿童村早了十几年建立了小家庭式的教育模式。

“熊希龄:慈善济世的三个创举”

熊希龄在对待香山慈幼院的过程中,形成了慈善教育思想,即慈善观和教育观相结合的思想,其本质是贫富均等的教育观。 他多次指责当时的教育制度极其不合理,教育被富人垄断,穷人只适合角落。 为此,他要求政府同居教育贫困儿童,消除阶级之分。 因此,我们把香山慈幼院视为现行不合理教育制度的补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让贫困儿童接受当时最新式的最先进的教育。 香山慈幼院从1919年开工建设到1920年正式开园,到1949年底的30年间,先后培养了6千多名学生,大部分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

“熊希龄:慈善济世的三个创举”

(根据华文出版社《熊希龄传》)

■本报记者张木兰

人物档案

熊希龄担任过中华民国政府内阁总理、财政总长等。

晚年,熊希龄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业,于1920年创办了著名的香山慈幼院。 1932年10月,熊希龄宣布捐赠全部财产,创办儿童幸福公益事业。 根据当时他所有的捐赠目录,他捐赠的所有财产共折合大洋27万,还有白银6万多,这不仅是当时,今天捐赠自己所有财产的人也不多。

标题:“熊希龄:慈善济世的三个创举”

地址:http://www.cq828.cn/csxw/17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