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27字,读完约2分钟

节俭能改变什么? 本报发起的这场辩论成为许多大学生热议的话题。 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一些大学生善于通过节俭来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把钱花在“刀刃”上,经营和规划自己的生活。

“买完从成都回绵阳的火车票,口袋里只剩下一元钱。 ”。 杨民今年6月自费去四川雅安的儿童活动中心参加公益活动,回来后成了“穷光蛋”。

杨民是西南科技大学的大四学生,是一个刚大学毕业的“爱去餐厅”的少年,生活轨迹接触公益活动发生了变化,越来越节约温饱。 为了省钱参加公益慈善活动,他开始了“回食堂”、“吃三餐食堂”的计算,一天可以省一二十元。

“评论:节俭 帮我们更好地规划生活”

他对自己越来越“小气”。 最近他在网上看标价400元的篮球鞋,对以前的他来说,这钱不算什么。 但是现在,“真的很舍不得买”。

现在公益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把钱花在公共利益上就像花钱吃饭一样,是生活的需要。 ”。 杨民说,自己从来不认为这是“付出”。 热心公益,说:“生活中的太阳好像比别人多一点。”

如果说杨民为了公益省钱,为别人服务,那么张灵科省下的钱就是“为我服务”。

西南交通大学的学生张灵科是典型的“双面人”,平时生活极其节俭,在自己有趣的地方花钱却“措手不及”。

他每月的账单很简单。 加上吃饭240元、网费30元、电话费30元、其他杂费,一个月不超过400元。

为了不超出预算,每次出门,张灵科都会沉思当天的预算。 “预算一百元,我只有八十元。 ”。 节俭花了半年后,他的银行卡里增加了约2万元的存款。

但是,他省钱时,公鸡一毛不拔,花钱,是另一个极端。 十天的云南旅行花了将近7000元。 但是,这笔钱他一点也不心疼,“当初存钱很期待暑假去旅行”。

乐器、山地车、单反相机,无论喜欢什么,张灵科都投资了很多钱。 “钱总是为我服务”,把钱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为自己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四川大学信息系学生杜修琪买了一本钱也是自己有趣的地方的书。 在今年的“双十一销售节”上,很多人抢购打折衣服的时候,他在网上买了很多书。

杜修琪是“买书狂”,每月买200到500元的书。 但是,杜修琪从来不向父母多要生活费,偶尔钱包很着急的时候,他打工、每餐都减菜只吃白米饭。 对此,他说:“读书能开阔视野,获得知识,还值得更多吗?! ”。

标题:“评论:节俭 帮我们更好地规划生活”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8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