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90字,读完约3分钟

这几天,台风“利奇马”从南到北,席卷了我国许多省市,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 在灾害中,人们如何妥善表达,避免人为的“次生灾害”,成为舆论场面临的重要问题。

知名男艺人的方法,引发了激烈的网络争论。 8月10日,他在微博上拍下了自己爬电线杆防洪的视频,夸张了表情,动作搞笑。 有人认为他用幽默的方法警告了公众旅行的安全,但当时地上没有积水,艺人不需要躲避灾害,还有人发现“爬电线杆”显然不是正确的抗灾方法。 之后,该艺人删除了视频,但围绕自然灾害中的幽默言行的讨论并没有就此结束。

“面对灾难的幽默怎么化悲痛为力量”

幽默是人类的本能,即使在惨烈的灾难中,许多人仍然有习性地表现幽默。 面对天灾人祸的打击,保持微笑的能力,有助于人们缓解情绪,摆脱悲伤,更积极地致力于灾后修复和建设。 因此,在人类灾害史上,无论是无法预知和抵抗的自然灾害,还是战争和动乱等人为灾害,总是存在着以幽默对抗悲情,乐观对抗苦难的生存价值观。

“面对灾难的幽默怎么化悲痛为力量”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灾难中找到幽默的触发器。 在巨大的悲伤中,莫名其妙的聊天、夸张的笑,也许是伤口的盐。 为了正确判断灾害的影响,过度的幽默可能会引起干扰,也有可能解除灾害救援事业的严重性。 在灾难中可以幽默,但幽默应该适度。 无论如何,认真救济和安抚灾民是舆论的主旋律。

“面对灾难的幽默怎么化悲痛为力量”

那么,面对灾难,到底应该如何恰当地表现幽默呢?

首先,灾害中的幽默以照顾灾害情况为基础,不能消除他人的痛苦。 幽默是自己的,对他人的损失应该保持高度的敏锐和认同感。 在这次“利奇马”台风的情报报道中,有媒体派出了魁梧的记者出镜播出,出人意料地成为了“笑点”,忍着笑,让参加者感受到了台风的威力。 在这样的视频中,报道的出发点是善意的,而且记者冒着一定的危险在风雨中播出,表明自己感受到了灾害的诚意。 观众看了目瞪口呆地笑,也不会产生太多负面的舆论效果。

“面对灾难的幽默怎么化悲痛为力量”

其次,灾难幽默必须追求以悲伤为力量。 作家汪曾祺写了散文《跑步警报》。 文案用幽默的笔触回顾了抗日战争时代西南联合大学的师生避开日军轰炸的情景。 鹤唳的战争时代,西南联大保存中国高等教育火种的筚路蓝缕,居然成为汪曾祺开玩笑的材料? 显然,文案的结局一变,似乎有千钧之力:(中华民族的)这种“不关心”的精神,永远不服。 汪祺在40多年后回顾了这一经历。 明显以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中国人民艰苦抗争的决心和意志。

“面对灾难的幽默怎么化悲痛为力量”

再次发生灾难后,无论是幽默还是悲伤,都应该是发自内心真挚的感情流露。 另一方面,自然灾害不好用,只有尽快走出灾害的痛苦,才能进入重建家园的工作。 但是,谁也没有资格要求受灾者微笑,为灾难而高兴地表演。 另一方面,一味渲染悲情和悲伤,抑制正常的幽默和嘲笑,也是对灾害不妥当的费用,公共意志成为城市的救济气氛,不是刻意渲染苦难造成的。 无论如何,灾难发生后,比眼泪更宝贵的是嘲笑对生活的勇气,对人性的尊重才是灾害救援的根本。

“面对灾难的幽默怎么化悲痛为力量”

媒体环境为拟态环境,传播学大师利普曼认为,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式”的描摹,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者与现实环境有一些偏差。 人们如何认识灾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灾后形成了怎样的媒体环境。 在这个身体人能够参与媒体环境建设的时代,大众的声音嘈杂,任何一个声音都有可能被意外放大,成为影响舆论场的热点。

“面对灾难的幽默怎么化悲痛为力量”

笑容总是关闭关心,面对灾难如何正确表现,如何了解和反馈他人的表现,或者是检验公共媒体素养的重要标尺。

王钟来源:中国青年报

标题:“面对灾难的幽默怎么化悲痛为力量”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5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