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32字,读完约2分钟

民政部发布的《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报告》显示,去年全国收到的捐赠总额约为817亿元,中国全年捐赠总额连续两年减少。 其中,红十字会的系统募集金额也连续两年减少。

全国的捐款接收总额连续两年减少,一方面意味着人们的捐款热情在减退,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社会弱势群体获得的援助越来越少。 与经济总量、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相比,捐赠总额的持续减少显然不是正常现象,不值得像短信一样幸灾乐祸——很多网民把捐赠总额的减少直接等同于红会一家的事件,但其实这不是红会一家的事件。

“捐赠连降倒逼公益慈善转型升级”

慈善捐款额逐年减少,当然与世界经济形势有关,也与郭美美一事有关,但将所有原因归于郭美美一事显然是不恰当的。 郭美美美事充其量是个导火索,真正的问题是整个公益慈善领域,特别是不久前流传下来的慈善机构,公众的说服力本来就非常低。 许多慈善机构面临着透明度、执行力和员工效率的普遍疑问。 随着捐赠人权利意识的觉醒,慈善机构过低的公众说服力越来越不能容忍,捐赠数额减少,成为必然。

“捐赠连降倒逼公益慈善转型升级”

以红会为代表的大型慈善机构的公信危机是全国慈善捐赠总额减少的重要原因。 这也意味着过去粗放的慈善模式渐渐远去,没有下文。 如果有很棒的慈善机构品牌,可以不断地募集钱。 而且,关门后该怎么办,没有必要向捐助者和社会公众说明。 这一套完全行不通。 更多的捐助者不再满足于捐钱,所以需要知道最后的钱是给谁的。

“捐赠连降倒逼公益慈善转型升级”

这是崇尚权利至上、崇尚新闻公开、崇尚不断创新的时代,慈善捐款额的减少意味着粗放慈善落后于时代。 中国的慈善活动需要更健康、规范的未来,以公众的说服力赢得捐赠者和公众的信任,以专业性和比较的有效性共同服务于弱势群体需要关注的社会角落,聚焦于各自最擅长的行业。 就像邓飞开始实践的免费午餐微博公益项目一样,聚焦于被忽视的社会横断面,当然不是想做慈善。 世界上存在着自己的专业性和公共说服力,为了回避这一点而成为个人英雄主义的秀场。

“捐赠连降倒逼公益慈善转型升级”

慈善捐赠既是警告,也是倒退,公益慈善需要更专业、更人性化、更高效。 慈善的未来应该在为慈善公益模式不断创新,提高慈善比较的有效性和公众的说服力,为公益建设扎实工作的种种努力中展现。 一些独立、广阔、不精致、不透明的粗放式慈善模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公益慈善必须“百花齐放”,同时“术业有专攻”。

“捐赠连降倒逼公益慈善转型升级”

■舒圣祥

标题:“捐赠连降倒逼公益慈善转型升级”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8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