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02字,读完约3分钟

“悖论:思考的魔方”、“形势与政策”、“汽车底盘结构”、“大数据与城市规划”、“人格心理学”、“中国传世名画鉴赏”……教育部近日公布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这些被称为“收费课”的本科课程共有5118门,涵盖各省和所有本科专业类。

““金课”提升大学育人“成色””

国家级一流的本科课程,旨在吸引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教师积极参与,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结构、课程复制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也是提高高校课程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效能、改变部分学校轻教、重科研现状、高校回归育人为本、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

““金课”提升大学育人“成色””

“金课”的认定,对许多本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师生口中的“金课”,是指文案丰富、视野先进、方法创新、学生收获大、挑战大的课。 随着“金课”要求的提出,任课教师在课程设计上的投资程度明显增加,高校对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也将进一步优化,这迫使广大学生更加热衷于学习,更加认真考试。

““金课”提升大学育人“成色””

这也对广大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段时间以来,重科研、轻教育的现象在高中一定程度上存在,有碍于过去的评价体系,稍微在教师心中有一种“上课更好,不如发表论文”的认识。 一下课就不见老师的身影,一学期结束,学生难得和老师深入交流几次的场面也不少见。 “金课”的认定,可以激励热爱教学、热爱教学的老师,也可以激励更多的教师进行课程的研发、课程的讲授、评价,让他们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方面投入精力,磨练课堂、深入教学,专注于学生的成长。

““金课”提升大学育人“成色””

当然,这也对广大大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考核标准和相应的制度体系上,进一步加强本科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突出地位,给教育业绩好、课程建设好、学生声誉好的老师适当的倾斜,把“收费”建设和科研成果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多乐于教学、善于教学的老师3

““金课”提升大学育人“成色””

推进“金课”成为学校育人文化的常态,任重而道远。 高校通过制度建设,鼓励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的本科院校重视教研活动,推进集体备课,鼓励新教师和老教师相互听课、充分探讨,积极扩大学术与领域、产业的对话和信息表达渠道,及时课堂复制科学前沿和社会诉求 高校要充分挖掘教育机构和相关机构协同育人的内涵和潜力,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金课”提升大学育人“成色””

大学教育,育人为本。 改革的深处需要课程。 只有在“金课”建设中加强教育的重要地位,完善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高校内部管理体系建设,才能真正提高高校育人的“成色”,成功实现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赵婺娜)

标题:““金课”提升大学育人“成色””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6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