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18字,读完约2分钟

□本报记者李东辉通讯员付卫东

时代在变化,过年的味道也在变化。

今年春节,济源俏花匠园艺设计师田鑫伟比往常更忙,他每天为10个家庭增加“绿色”,帮助市民设计庭院的绿色植被。 “疫情过后,人们呆在家里很久,需要一点解放的方法。 园艺进入家庭,不仅带来了快乐的心情,还带来了诗歌和远方。 ”。

“济源“新农人”

城乡融合济源悄然推进。 田鑫伟这样的“新农人”来往于城乡,为人们创造新的生活。

40多岁的王燕梅是思礼町北姚村杏鲍栽培基地的理事长。 她经营的济源康鑫食用菌农业专业合作社是豫西北最大的杏鲍菇生产基地,带领百余名群众就业。 基地每天有15吨杏鲍菇在线销售,生产原料为锯末、玉米芯、面筋、豆饼、玉米粉等,每天可以“吃”10吨农产品废弃物。

“济源“新农人”

50多岁的周昱臣芽苗菜生产职工办公室位于承留镇南杜村,进入其中,乐声悠扬,充满活力。 将一夜浸泡的花生、豌豆、麦子放入盘中,定时定量喷洒富氧离子水,播放背景音乐就像进行胎教一样。 “为了确保质量和供给,可以准确计算何时发芽。 ”周昱臣说。

“济源“新农人”

济源农业农村局研究员、园艺事务所站长赵兴华说,济源有200多名“新农人”,他们用新的生产方法生产农产品,成为帮助乡村振兴的繁荣力量。

培养“新农人”,济源市结合农村产业和新业态的快速发展需要,频繁举办果树栽培、蔬菜育种以及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培训班。 去年12月9日,济源市成立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协会,激发了农村快速发展的新活力,培育了农村快速发展的新动能。

标题:“济源“新农人”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20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