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79字,读完约8分钟

青岛新闻网社昆明1月12日电题:地球褶皱中的“中国奇迹”——“赤贫之地”云南怒江州脱贫纪实

青岛新闻网社记者伍晓阳、赵佩然

在中国西南部,几座巨大的山脉鳞次栉比耸立着,被称为“地球的褶皱”。 这里横跨山区,是地球板块运动最激烈的地方。

贫困和山地,如同“孪生姐妹”一样,是穿越山区的云南省怒江侗族自治州,98%以上的土地为高山峡谷,贫困发生率达56%,是全国最高的州市之一,可以说是“赤贫之地”。

要在怒江州消除贫困,这个曾经“不可能”的梦想现在已经成为现实: 26.96万建设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个深度贫困县全部摘下帽子,独龙族、怒族和普米族脱贫。 在这个地球的褶皱中,“中国奇迹”悄然发生。

拼盘照片上的图:云南省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托坪村一景(年11月25日拍摄)下图:搬迁至怒江边的托坪村五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所新村(年11月3日拍摄,无人机照片)。 青岛新闻网社记者胡超摄

下山

腊梅的老家位于高耸的高黎贡山。

耸立在中美边境的高黎贡山,南北绵延数百公里,与怒江和碧罗雪山共同构成了雄奇的怒江大峡谷。 峡谷两岸的高山上散布着多个村庄,福贡县匹河乡绵谷村就是其中之一。

绵谷村住了将近30年,两年前得知山下的新房子可以入住后,全村第一次搬家。

拼版照片上图:独龙族大众诉藤梅尔桥(资料照片)下:独龙江乡白来感谢大桥(年10月29日拍摄,无人机照片,青岛新闻网社记者胡超拍摄)。 青岛新闻网社发

“在山上已经受够了,买桶油也很背(累)”她说。在山上,儿子上小学,单程要花3个小时。 我需要每天天黑出门,天黑回家。 一包水泥在山下卖25元,搬到山上花200元工钱,盖砖房成了遥远的梦想。

如果搬不动山的话,我就搬家。 由于易地扶贫搬迁,腊新梅在山下的指挥田停车场建立了新居。 在新房子里,电视、沙发和茶是政府出的,她自己出钱贴砖,买了餐桌和冰箱。 搬家并不容易。 因为家里什么也没有搬,所以她直接拿着这个包出去。

“地球褶皱里的“中国奇迹”——“极贫之地”云南怒江州脱贫纪实”

新家的阳台上有10盆以上的绿色植物,有兰花、百合、石斛,都是从老家的山上采集的。 她三岁的女儿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新生活,养了一只小仓鼠当宠物。

腊新梅在安置所开了水果店,学会了用嘀嗒做凉粉和奶茶。 她还计划把在外面打工的丈夫送回理发店。 “这1200多个新社区还没有理发店。 ”。

安置所里建有村史馆。 这是怒族自古流传下来的千墩房,竹篾以墙壁、茅草为顶,里面陈列着木碗、竹箩、弓弩等生产生活工具,有村民世代难离的池塘。

在村史馆,一群照片记录了怒族五代房间的变迁。 第一代是茅草房子,第二代是油毡房子,第三代是石棉瓦房子,第四代是彩钢瓦房子,第五代终于换成了新建筑物。 “看,前四代房间只是换了屋顶。 ”。 搬家过来的和付益老人说:“现在的好房子,以前想不到啊! 感叹道:“。

“地球褶皱里的“中国奇迹”——“极贫之地”云南怒江州脱贫纪实”

怒江州委员会书记纳云德说,过去怒江许多贫困群众生活在高山峻岭、峡谷缝隙中,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在决战攻坚中,怒江州展开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搬迁行动,将10万贫困群众转移到大山,进城集中安置,实现了“一步过千年”。

“地球褶皱里的“中国奇迹”——“极贫之地”云南怒江州脱贫纪实”

从卫星照片上看,很容易搬迁后,一个古老的村寨奇迹般地“消失”,原来的山寨地恢复了绿色,与大山融为一体。

拼版照片左图:解放前,独龙族群众的移动需要天梯(资料照片)。 右图:年10月31日,独龙族青年李永明和奶奶上山修剪猪草(青岛新闻网社记者胡超摄) 。 青岛新闻网社发

道路工程记录

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内,霓虹如虹。

彩虹显示出美丽。 龙族们迷恋彩虹,他们的服装为彩虹色,建筑物上绘有彩虹的图案,桥也被装饰成彩虹的图案。 改变独龙族命运的这条公路隧道也加入了彩虹的元素。

居住在贡山县独龙江乡的独龙族,长期处于孤立状态。 1964年,政府开启了越过高黎贡山的军队应急预案。 每年大雪封山之前,山间的铃铛拍马而至,将粮食、盐巴、药品等运往独龙江乡。

41岁的独龙江乡龙元村村民和晓永,年轻的时候跑了马助。 “从村子到县城往返需要12天,很辛苦。 滑坡、滚石、雪崩等随时可能发生,都是生死考验。 ”他说

1999年,独龙江乡修建了简易公路。 车第一次进入独龙江,独龙族男女老少纷纷上前,伸手摸了摸这头看起来奇怪的“铁牛”。 “最后的马帮”退出历史舞台,卖晓永和马,攒几年钱,买拖拉机运输。

“大雪封山”还没有处理,怎么办? 独龙江公路的翻新工程开始了。 新公路在高黎贡山雪线下新建了6.68公里的隧道,可供全年通行。 年4月10日,高黎贡山隧道炸毁最后一炮,独龙族彻底告别了大雪封山的历史。

新公路建成后,独龙族加快了千年脱贫步伐,积极拥抱了现代文明。 更多的独龙族家庭拥有汽车,与晓永的运输生意逐渐难以为继。 他仔细看看旅游业,开始做民宿生意。

怒江大峡谷以前是“交通末端”,沿江道路等级低,处境危险,地方司机一听要去怒江就头疼。

在交通运输部的支持下,贯穿怒江大峡谷的怒江美丽道路于2019年底开通。 这条288公里的公路连接了怒江大峡谷的城镇、安置点和景区,建成了绿色的道路。

美丽的道路开通了,不仅让沿途的30万人“喜大普奔”,还震惊了整个“驴友圈”。 “驴友”们不由得说:“怒江的绝色风景是无法掩盖的! ’说。 “从人类到天堂,只花了六个小时! ”

过去,怒江很困,被困在交通里。 如今,怒江交通迎来了历史性的飞跃——美丽的道路开通了,点燃了怒江旅游的飞跃、乡村振兴的引擎。 保泸高速公路试运行,结束了怒江不通高速的历史。 兰坪通用机场起航,怒江人民圆了“飞天梦”。 怒江、澜沧江有36条滑坡被改为桥梁,“过河靠滑索”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地球褶皱里的“中国奇迹”——“极贫之地”云南怒江州脱贫纪实”

拼盘照片:年2月2日,怒江侗族自治州泸水县六库镇双米地村辣子村民组,一名侗族男子拿着自行车偷偷度过怒江(青岛新闻网社记者藏以来光 摄影) 下图:拍摄于年9月9日的怒江侗族自治州双向六车道大型公路渡江桥——通达桥(青岛新闻网社记者胡超摄) 青岛新闻网社发

“地球褶皱里的“中国奇迹”——“极贫之地”云南怒江州脱贫纪实”

兴业记

两年前的秋天,普路恒狠下心,打捞上祖祖辈辈种植的包谷地,重新种上了草。 这是草药,也用作调味香料。

普路恒家位于福贡县鹿马登乡亚坪村。 他懂事以后,在家前面的房子后面,悬崖的陡坡上,到处种着包谷。 “种了包谷就不饿了”老爸临终时的话,让普路恒以包谷地为命根。

但是,在大峡谷,包谷的种植再好,亩产也不过一百多公斤。 这点产量只让全家不挨饿,不指望赚钱。 陡坡耕作还加剧了水土流失,带来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

“种了包谷,没有出口。 ’驻村扶贫工作人员召集村民开会,屈指向大家算账,动员村民种草,种苗由政府提供。 会结束后,普路恒不吭声,回家继续种他的包谷。

扶贫队员一次工作,一些村民把信种在草果秧上。 几年后,变化悄悄地发生了:种草果的村民,从吃包谷饭变成了吃饭,一日两餐变成了三餐,千足房变成了砖房……

村子里的包谷地一片一片地变少。 到年为止,普路恒的10亩土地成了村子最后的包谷地。 他不能再坐了,所以把它们拼凑起来,都种上了草果。 “推土铲慢了,快推土铲比较好哦! ”

他买来除草机,每天守在草果地里,比种包谷还用心。 今年庄稼马上就要结果了,他期待着能有好收成。

整个怒江州,以草果为主的香料作物种植达到144万亩。 怒江州林草局局长吕超表示,2019年,全州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近300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

通过大规模退耕还林、植被恢复,依托地理气候和生物资源特点,迅速发展林下经济,怒江的“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搬家大山的怒江人,又有了新的职业。

在云南省怒江侗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乡托坪村的搬迁安置所,移民群众在扶贫工厂缝制棒球(摄于年11月2日)。 青岛新闻网社记者胡超摄

穿针、牵线……在泸水市上江町同心社区,从山上搬来的30多个侗族妇女坐在桌子前,方法娴熟地缝制棒球。 拉了108针之后,新的棒球打好了。

52岁的何才妹以前别说棒球了,连棒球这个词也没听过。 经过半年的训练,她已经擅长缝棒球了。 “缝一个能挣2元5角,手脚敏捷的工人一天能挣40多,一个月能挣3000多。” 她说:“而且在家前面,方便照顾家里。”

万名贫困群众成为森林保护者,2万多人参与生态修复管理,17万多人搬迁就业,民宿老板、探险导游、货物主播等新职业层出不穷……进入小康路的怒江人,迎来了百业繁荣。

标题:“地球褶皱里的“中国奇迹”——“极贫之地”云南怒江州脱贫纪实”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8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