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66字,读完约6分钟

①:2008年7月首都机场t1航站楼。

②:2005年的鸟巢。

③:2008年的鸟巢。

④:马文晓在直升机上。

⑤:年10月15日下午的北京中心轴线。

图④马文晓提供,其余均为马文晓摄。

“不愧是这样! ’还没坐下,马文晓就兴奋地说。 采访当天,凌晨4点,他带着摄影设备在120公里外的北京延庆四海镇拍摄长城云海,与记者见面已接近下午3点。

一边疲惫一边享受,这是马文晓生活的常态。 曾任建筑工程兵,在建筑公司推广,在首都建设报担任副社长、副社长,马文晓更是家喻户晓的身份是航空摄影师。

用双环自行车拍五环用航空照片

1978年春天,18岁的马文晓和200多名年轻人,从老家河南汤阴来到北京,成为建设工程兵,投身于北京的城市建设。

1983年,建筑工程兵集体转业北京城建集团成立,马文晓长期从事公司推广工作,扛着照相机,写文案,拍照,都很有信心。 当时北京的二环路正在建设中,马文晓骑着二八自行车,胸前挂着照相机,走着停下来,一个一个地拍摄了哪些火热的工程场景。 “二环路有30公里以上,骑自行车可以绕一圈。 ”。

“用镜头见证北京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北京的道路不断延伸,在三环路、四环路建设的时候,马文晓必须开车完成拍摄任务。 直到拍摄五环路,他想方设法,用高杆的车,爬上塔吊起来……因为高度不够,总是拍不出理想的照片。

马文晓暗自想:“如果能把五环路的影像用航空照片留下来,该多好啊。” 有关部门决定用航拍记录五环路的整体风貌。 这个任务又幸运地落在他头上了。

2002年8月,r22轻型直升机从定陵机场起飞,马文晓开始了第一次航拍之旅。 机舱只有两个座位,系着两条安全带,他半身出海。 流水的风景涌来:高速公路装饰着锦绣般多姿多彩的大地,立交桥像龙蛇一样蜿蜒美丽……

“亲自参与和见证北京的快速发展,是我最自豪的。 ”。 独特的体验让马文晓高兴,掀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听起来很浪漫很不容易

航空照片听起来很浪漫,但其实很困难,危险也像影子一样。

“好冷! ’这是马文晓冬航拍的最真实的感觉。 2004年12月28日,他计划拍摄长城雪景,当天地面温度为零下11度。 直升机飞上山时,尽管穿着双层毛皮裤子,但身体刚从舱门出来,刺骨的寒风仍感觉像掉进了冰洞。 飞机剧烈摇晃,大风似乎要把他拖出机舱。 飞机转了一次又一次,直到他伸手请助手换胶卷时,才注意到同伴在呕吐。 最终,马文晓拍摄了内外长城十字路口“北京结”的第一张全景照片。

“用镜头见证北京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晕,这是马文晓的另一种心情。 前五环为了找到好的拍摄立场,直升机围绕着望和桥不断地绕着小圈转。 拍着拍着,他头晕,突然有窒息感。 机长看到症状后,将直升机紧急降落在路基上。 休息了一会儿,马文晓把最后两座立交桥拍了好几遍。 “如果缺少那两张照片的话,五个循环就不完整了。”

“用镜头见证北京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航空摄影,最美的瞬间只有百分之一秒,或者更长。 为了不错过拍摄的机会,工作的准备尤为重要。 例如拍摄大运河,马文晓自带gps,结合地图和实景图,随处可见。 仔细显示各拍摄点的纬度和经度,尽快表现机长信息和飞行高度和速度。 为了拍夜景,他坐朋友的车在四环路上反复练习,反复推测速度、灵敏度、光圈的最佳组合。

“用镜头见证北京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年10月15日上午,马文晓扛着3公斤重的大画乘坐直升机,开始了第六次中轴线之旅。 正阳门、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在离地面300米的高度空,马文晓不停地按着快门。 中午回到机场,打开数码相机看样本,是“和脑海中的一模一样”。 马文晓按捺不住兴奋,突然发现在照片的黄金分割点附近,发生了拍摄错误。 他立即和下午驾驶的机长商量飞行计划,调整飞行高度.下午飞行到默认空区域时,直升机上升到了近400米的高度. 马文晓从镜头上看到蓝天白云下的中轴线有着千年历史的秩序美和奥林匹克之城的现代美,他压抑着兴奋的心情,稳定地按下快门,拍摄了接近完美的中轴线照片。 这张照片在正阳门永久陈列展示,也用于中轴线申报报告书。

“用镜头见证北京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拍摄了首都国际机场的t3航站楼,马文晓准备了4年。 由于机场每分钟都有飞机起降,所以不能为航拍直升机开设空中通道。 他没有放弃,一有时间就研究航站楼的效果图,考虑拍摄的位置和立场。 2008年1月,得知有靠近t3航站楼的短暂间隙,兴奋得几夜未眠。 从沙河机场起飞,沿着顺义飞行,但靠近时被告知暂时无法接近。 在6周的外面盘旋了40分钟,他冻得发抖。 想起“航站楼的全貌出现在镜头中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个宝贵的瞬间,马文晓至今仍掩饰不了喜悦。

“用镜头见证北京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空北京的景色大不相同

从高速公路到鸟巢、水立方,从威武庄严的故宫到繁华的长安街,从蜿蜒的长城到高楼林立的CBD……18年间,马文晓在空中俯瞰大地,数万张照片在北京留下了宝贵的“成长”文件。

连续10年,他记录了奥林匹克公园、鸟巢和水立方前所未有的诞生过程,每次都让他吃惊: 2003年,鸟巢奠定了基础。 2006年,鸟巢有了雏形。 2008年初,鸟巢、水立方开始穿“上衣”……

从五环路建设到六环路贯通,再到大七环路建设,马文晓用镜头见证了北京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见证了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

打开微博,出版三本照片图画书,举办展览会,马文晓用各种方法记录和展示首都北京迅速发展的建设成果。 年7月,“在迷人的北京之空看北京”摄影展在德国柏林举行,马文晓从近万张底片中选了51张照片,向观众展现了古朴与现代交流的北京。 “这里有严格对称的以前就流传下来的建筑群,也有鸟巢一样独特形式的现代建筑,足以证明这个城市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一位摄影爱好者说。

“用镜头见证北京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一眨眼就把北京拍了18年的航空照片。 为了保持体力,将近60岁的马文晓长时间重复打羽毛球,每天重复5至10公里的健步。 有时朋友会问:“什么时候停止飞行,停止拍照? ”。 他总是回答说:“不能飞,不能飞。” 拍,一直到不动为止。”

标题:“用镜头见证北京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3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