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54字,读完约2分钟

做好事,做对别人有用的事,比感官享受要高级得多

“我长高了,但张叔叔的身体弯了。 ’20岁的湘西女孩文婷哭不出来。

张爷爷是东莞人,叫张坤。 以上是他宣布退出公益助学第一线时的一幕。 30多年来,他不仅自己补习,还创立了补习组织,覆盖了许多省区。 光贾斯汀的家乡湖南凤凰城就去了127次。 72岁了,做过两次心脏手术。 装了7个支架的他,应该休息。

“收获幸福 播撒善念”

什么力量? 让坤叔叔呆这么久好几次? 而且,连自己的企业都关闭了,集中于帮助别人、补习吗?

老人自己说,之所以能多次下车,是因为精神回报非常丰富。 看到他的小身体长大,工作,结婚,他觉得很有意义。 很多人同意他们的补习事业,要求参加,他觉得自己的努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精神回报,多么宝贵和美妙的反馈啊! 《礼记》中有“富润屋,德润身”的说法,做好事,做对别人有用的事,带来身心的愉悦,远远高于感官的享受。 根据诉求层面,温饱是生理、安全等基本诉求,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是别人的认同和尊重,完全是自己理想的人格,这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高端诉求,是内涵,是非常美好的。

“收获幸福 播撒善念”

帮助别人为什么会带来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呢?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 孔子曾经感叹过,人不能和鸟、兽一起生活,我不能和人一起生活,和谁一起生活。 在共同体中生活,自然是“里仁为美”。 别人就像镜子一样,你对镜子笑,镜子报告你笑。 你对着镜子生气,咒骂,收获的是愤怒。 在社会关系中,人其实是让别人感知到自己的。 因此,常怀善念、行善、心自然平静喜悦,这就是“仁者寿”的道理。 相反,老百姓的话“千夫所指,无疾而死”,让人脊梁骨发酸。 另外,社会动物特别需要归属感,行善遇到同类,或带动群体做好事,“德不孤,必有邻”,其喜悦自然会加倍。

“收获幸福 播撒善念”

当你的心不施惠于人的时候,收获的不仅仅是个人内心的富裕,更是向整个社会播撒善念的种子。 张坤这样做了,蹬三轮助学的白方礼老人也这样做了,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给他们鼓掌。 另外,行动吧。 体验一下帮助过我的美好心情,怎么样?

“收获幸福 播撒善念”

人民日报(年12月11日版13版)

标题:“收获幸福 播撒善念”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8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