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10字,读完约6分钟

对内蒙古自治区来说,教育是什么? 是扶贫的重要线索吗? 民族团结的精神物种? 还是幸福生活的起点?

市区丰富多彩,贴近自然的幼儿园生活,草原是小学特色民族教育课程,福利院残疾儿童学习技能的长短……教育给内蒙古带来的是变化,也是走向小康生活的“助推器”。

草原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卓越教师”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坎巴什区的教育资源受到周边地区的羡慕。

康巴什的蒙古语释义是“优秀的教师”。 这片沃土是历史上人才辈出的地方,这里的快速发展也兴起于教育、教育、教育。

玩沙子、画国画、种花、刺绣、打高尔夫……在坎巴什区的第十幼儿园,有70多种供幼儿在玩耍中学习的设施。

据悉,该幼儿园占地10176平方米,园内建设18间集活动室、睡眠室、盥洗室功能为一体的标准教室,是一所普遍的公立幼儿园,能够比较有效地处理当地“入学难、园位少”的课题。 这个学费每月400元,附近居民区的700多名适龄儿童可以在家门前接受高质量的普惠性学前教育。

“内蒙古:教育成小康生活“助推器””

白丽丽的女儿在这里读大班。 在她看来,女儿这几年变化很大。 “我惊讶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共情能力的迅速发展。”她惊讶地听到女儿说:“我的老师非常专业、认真、熟悉我们。”

园长苗永艳对教育有独特的理念。 “康十幼以生命教育为课程实施主线,其文案以生活为基础,自然地将以前流传下来的东西作为养分。 教育不能离开美。 孩子们必须在自然和真善美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所以,我们致力于为孩子们营造美丽的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来养活孩子的生命。 ”。

“内蒙古:教育成小康生活“助推器””

“经济和教育相辅相成,坎巴什区重视教育,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快速发展。 ”。 康巴什区教育局局长张燕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累计向教育行业投入35亿元资金,是全市唯一维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旗区。

张燕说,2007年,康巴什区有第一所学校,教育规模只有8个班126名学生。

康巴什区连续6年获得全市督导教育工作优秀奖,建设市级以上典型幼儿园9所,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中考成绩连续7年居全市首位,高考本科上线率超过88%。

教育开辟越来越多的可能性

21岁的聋哑少女王雅妮现在在特殊教育学校做生活教师。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是她的家。 她通过手语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福利院不仅学习了手语和人的信息表达,还学习了点心和美容等技能,学会了感谢。

在这个机构里,很多残疾儿童掌握立足社会、独立生活的技能。

据悉,该福利院是呼和浩特市唯一集养育、医疗救治、康复、特殊教育、社会工作(儿童安置)、培训为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 现在养育孩子的有150名左右,残疾率达到98%以上。

近年来,该福利院设立了7个特教班,与孤立儿童的诉求相比,实施了个别化教育和特色教育。 特教区每天为30名儿童授课,儿童的自我管理、语言、运动能力明显提高。

教育为这些孩子的未来开辟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

离开福利院独自生活的王雅妮有公租房,每月工资5000元以上,过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 她说,现在的她很幸福,自己还经常“回家”看,今后好好工作,回报社会。

将民族教育纳入教育,也是内蒙古许多学校的日常工作。

“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习知识,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习团结。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呼伦小学校长阿日斌介绍,学校各场面体现了民族团结的内涵。

呼伦小学是一所有115年历史的寄宿制小学。 进入呼伦小学后,教学楼的入口以蒙古包的形式,教学楼走廊上贴着介绍蒙古族文化的小知识,以及学生们用蒙语、中文写的《民族团结》《五十六朵》等书法作品,还展示了学生以“民族团结”为主题创作的抄纸

“内蒙古:教育成小康生活“助推器””

目前,呼伦小学有13个教学班624名学生。 其中只有两个汉族学生。 其他622名学生包括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和满族。 如何团结和融合更多民族的学生,阿日斌一直在探索实践。 他说,只有“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离不开少数民族”,才能说是民族团结。 依托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这是阿日斌想出的三种方法。

“内蒙古:教育成小康生活“助推器””

将终身学习纳入日常生活

学习知识不仅是只有在学校才能发生的事件,知识对人的影响也渗透到生活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各个方面。 目前,国家正在致力于建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在这片大草原上开始了终身教育的实践。

7月18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新华书店城市书屋,市民蒋晓娟给这次读书会带来了一本书,取名为“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都是免费的”。 “这次读书会的主题是‘幸福的生活’。 我想读书会在不知不觉中带来很多变化,在教育孩子等方面也会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

“内蒙古:教育成小康生活“助推器””

这个小屋是康巴什区居民文化生活大幅提高,人文气息越来越浓厚的重要标志,人们在这里聚集着书香的力量,共同构筑着小康的梦想。 从年6月至今,读书会持续开展350多个活动,城市书屋现有固定网民1500多人,参与人数3000多人。

“内蒙古:教育成小康生活“助推器””

草原深处有“书敖包”,静静伫立。 书蓝包的石头都刻有书的名字,形态各异。

敖包的主人拉丁毕力格是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巴音希里卡萨村的普通牧者。 他说,这几年,他家的收入陆续投入图书馆,达到300万元以上。 本包的石头都是他去阿尔巴斯山自己选,雇车运过来的。

他说:“本敖包中的活动既有中小学生读书演讲比赛,也有面向社会的论文评价,各地文人作家正在交流探讨。 大家都叫我“本痴”。 我喜欢书。 更多的人喜欢来我这里读书。 ”。

书法、写生、面塑、皮雕……对于呼和浩特市的中小学生来说,寒暑假的他们可以亲身体验80多个无形项目的魅力。

这个暑假,莫尼山的非遗町又迎来了几个小学生。 城镇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是内蒙古第一个以保护无形文化、快速发展为主题的景区。 莫尼山非遗町建设了“国家级中小学生研究实践教育基地”。

目前,基地已经建立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聘请相关专家和教师,为基地制作了10门特色专题研究课程。

镇创始人贾宏伟说:“以前孩子们放假的话可能会去动物园或游乐园。 现在他们来到这里,一边感受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魅力,一边锻炼动手能力,对孩子们的成长非常重要。 希望青少年能通过这种实践活动继承内蒙古的民族文化。 ”。 (记者叶雨婷石佳)

“内蒙古:教育成小康生活“助推器””


标题:“内蒙古:教育成小康生活“助推器””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6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