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554字,读完约19分钟

内? ? 新唐山 资料图像

凤凰栖落唐山,城中的山变成凤凰山。 多年来,特别是过去的40年里,美丽的传说给唐山人无限的慰藉,这座城市总是渴望凤凰吗? ? 。

这从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开始。

当时,人在睡觉,万籁俱寂。 突然,地光闪烁,地声雷动,房子倒塌,发生了地裂山崩。 几秒钟之内,百年的城市建设成了废墟。 二十四万多的城乡居民死于瓦砾,十六万多人残疾,七千多个花园关门禁烟… … 河北省唐山市中心的抗震纪念碑上记载了那次7.8级的大地震,如下。

“穿越大地震:大地震亲历者讲述唐山40年”

整整40年了。 时间可以治愈心灵的创伤,但洗不掉铭刻在心的记忆。

在唐山,每一个经历过大地震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经过40年的风雨,在这个不长不短的历史片段中,他们痛苦、痛苦、哭泣、欢笑、平凡的人生,有时潮起潮落,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遇,他们都从其共同的出发点,激荡着个人和时代的命运。

活下来了

在向着死亡而活的日子里,有着最强大的力量

地动山摇晃的瞬间,单任群即将诞生。

瘦高个儿的单任群,目前在唐山的证券企业工作,她选的手机尾号是728,车牌尾号是728,看到有人叫她地震生,她不禁问:“你也是地震那天出生的吗?”

那天,比单任群更深刻地铭记在心的,是她的父母。

任群之父单春启,是新中国的同龄人,是当时驻广西的某空军士兵,7月26日休假回唐山的家。 母亲是继英,当时是唐山市织布厂的工人。

7月27日晚上,天气异常闷热。 大地震袭击的时候,于继英还在梦中。 房子倒塌了,他们被埋在里面。 单春启马上有了反应,但脚已经被按住了。 他拼命挣扎,蹭了蹭腿就出去了,但很快就把妻子拖了出来。 这吓得我生了胎气,继英一出来就难受地坐在地上。

“穿越大地震:大地震亲历者讲述唐山40年”

先忍耐一下,我得去帮助别人。 片春启徒手从废墟中救出了三个邻居,但他的母亲、弟弟和岳母都去世了。

三个唐山大地震幸存者中,一个从废墟中生还,唐山市区数十万人相互救助生还。

我们刚到唐山的时候,看到这个百万人口的城市,除了几幢孤零零的建筑物外,民房几乎都倒塌了。 一位率部赶到唐山救济的将军感到惊讶。 尽管他身经百战,但他多次目睹了残酷的场面。

于继英的姐姐家住在受灾稍轻的丰润县,担心将要分娩的妹妹,从早上就拉着大车赶到唐山市区。 单春启载着妻子上车,去姐姐家待产。

当路向北赶到任庄公社时,继英感觉好像要出生了。 找到卫生院,卫生院塌了,医生已经赶到唐山救人。 大声说,终于找到了乡下的接生婆。

找不到剪刀,脐带被铁片割破了。 这个细节对继英记忆犹新。

整天继英他们没吃,单春启找到代理商,证明情况后,人们不要钱,给你包糖吧。 还有最后几块蛋糕。

那个糖水的味道,我一辈子都会记得。 继英出生后,没有奶水,她姐姐抱着孩子,在村子里吃了百家奶。

正如任群用自己的方法记住728一样,父母也在孩子的名字上打上了感谢的烙印:任,指出生地的任一个庄园。 群,指善意的群众。 其中,有那么多陌生人帮助了我。 我们没有在报纸上。 只能给孩子取这个名字。 于继英说。

地震摧毁了房屋,破坏了生命,但继续破坏苦难与共的真相。

当时18岁的张凤敏,没能闭上眼睛的瞬间:父母用双臂和身体保护着家里唯一的男孩,但他们自己却永远走了。

那一刻,张凤敏似乎突然长大了:我要承担这个家的责任,哪儿也不去,哪也不送人。 姐姐永远在一起。 这一年,老二张凤霞15岁,三儿子张凤丽13岁,双胞胎妹妹张凤琪、弟弟张学军9岁。

晚上,唐山的4200多个孩子成了孤儿。 他们一部分由父母原单位抚养、安置,一部分由亲属或亲切的人收养。 河北省在石家庄、邢台专门开办了两所育红学校,接收孤儿近千人。

张家的五姐弟和邻居一起挤在大帐篷里。 部队到唐山,巡逻的时候发现我家抗震架在漏雨,我们的命运真的开始改变了。 张凤敏说。

唐山人对解放军的感情,深深地融入血液,沉浸在骨髓中。 地震发生后,10万多人民子弟兵星夜兼程,舍命忘死,拯救了唐山1.64万人的生命。

地震后,人们自己支撑着各种各样的小屋。 随后,在各路部队官兵的帮助下,建造了近200万间简易房屋,历经大地震灾害的唐山人温暖过冬。

部队来了一个中队,为我们盖了简易住宅。 与普通的砖头毡不同,我们是&lsquo。 洋房风格,当时很漂亮啊。 张凤敏说,看到我们家没有烧柴,部队就送来了破柴。 看着水缸空,战士们把水扛得满满的… …

唐山地震后需要救治的伤员达到60万人以上,其中市区达到40万人以上。 危急之际,中央从各地派遣了200多个医疗队、万多名医务人员,从死神那里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

快点,快去机场,可以从那里运出来。 被同事从废墟中救出的姚翠芹,至今还记得在人群中大叫一声的人。 终于送到唐山空军机场了。

铁路还在维修中,预先运输伤员的任务大多由飞机承担。 机场电台、雷达的指挥系统在地震中被破坏,只能用耳朵听,不能用眼睛看,靠经验指挥起飞,最短的起飞间隔只有26秒。 在唐山市山西北里区,今年80岁的李升堂告诉我的。

“穿越大地震:大地震亲历者讲述唐山40年”

李升堂当时是空军唐山场站航行协调室的负责人,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份发黄的人民日报,写道:“这个场站的空军士兵打破了老规矩。” … 震后14天,指挥了2400多架飞机起降,没有发生错误,保证了大量救援物资和人员及时运往灾区,迅速将大批重伤者送往外地继续治疗,创造了我国航行日程史上的奇迹。

“穿越大地震:大地震亲历者讲述唐山40年”

和姚翠芹一样,10万多名伤员通过飞机和列车,相继被运往11个省市和河北省内的石家庄、邢台、保定等地。

在抗震救灾百米冲刺阶段,所有救援力量都有共同的目标,让更多的人活了下来。

站起来

在重建家园的岁月里,拥有最坚定的信念

重塑心灵,重振山河,是唐山在震后面临的双重任务。

在40年后的唐山,除了城市里保存的一些地震遗迹和纪念馆之外,像我们这样的人除了有地震的痕迹外,在哪里都能看到地震的影子? 坐在轮椅上的姚翠芹回忆过去,有时热泪盈眶,有时一动不动。

唐山路南区惠民园社区大楼前,修建了一条长数十米的缓坡道路,通向一楼的房间门口。 这里是姚翠芹家,化了淡妆的她说话很优雅。

大地震袭击时,歌唱得好、姿态高雅的文艺兵,是一名刚转业到银行的女职员,热恋中的22岁女孩,被同事从废墟中救出。 高位截瘫之后,她再也登不上她爱的舞台。 沉重的打击还在继续:不得不从刚进公司的银行辞职,恋人也离开了她… …

“穿越大地震:大地震亲历者讲述唐山40年”

带着绝望的想法,动了轻生的想法,但姚翠芹收到战友们鼓励中国女保罗的信,医务人员也把“钢铁是如何炼成的”送到了她病房的床头。 我问自己。 除了脚不动以外,什么都不比别人少。 你能在几个方面拼凑破碎的自己吗? !

“穿越大地震:大地震亲历者讲述唐山40年”

姚芹向往正常的家庭生活,选择了在大地震中残疾的朋友田文元作为合伙人。 热爱艺术的姚翠芹再次放开嗓子。 1987年,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唱了作词歌曲《我是幸福的剩女》:我是幸福的剩女,希望我能抱着美好的理想,为理想插上翅膀… …

“穿越大地震:大地震亲历者讲述唐山40年”

虽然没有脚,但思想可以走,精神可以飞。 姚芹躺在床上拿起了钢笔。 2006年大地震30周年,在唐山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她已经出版了《焦竹听雨》《寒梅映雪》两部著作。 为什么这两本书必须在2005年底完成? 其实是在剥夺生命和时间。 截瘫患者的生命极限是15年。 我没想到能活这么久。

“穿越大地震:大地震亲历者讲述唐山40年”

国外卫生组织的专家预言,由于生理、心理、治疗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唐山截瘫伤员最多可以生存15年。 但是40年过去了,唐山地震的3817名截瘫伤员中有960人健在,比预言的时间长了两倍多。

姚芹还在比赛,近年来,她相继完成了《幽兰凝露》、《雏菊傲霜》两本书。

在我不承认现实、不接受现实、面对现实、改变现实之前,最终不能成为做某事的人。 唐山这座城市站起来了,但我也没有趴下,而是成为了精神站着的人。 姚芹平静的语调中有几分沉重。 唐山是一个永远不会趴下的城市。

在废墟上建设新唐山,是党和政府的号召,也是震后幸存者的集体意志。

当时工厂里有七个怀孕的女性,但活下来的只有我啊。 于继英静静地诉说着,既然活着,就必须好好地活下去。

休完产假,在继英丰润地留下了单任群,回到唐山市织布厂上班。 那时的任务是重建房子,恢复生产。 工厂的废墟被清理了两年多,织布厂女工很多,我们一天扛砖走好几次,但不觉得累,心情很高。 震后历时一年多建成简易厂房,恢复生产。

“穿越大地震:大地震亲历者讲述唐山40年”

震后唐山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生产生活:震后不到一周,数十万群众处理温饱的震后不到一个月,供电、供水、交通、电信等生命线工程初步恢复。 震后一年多,工农业生产全面恢复。

83岁的赵振中担任唐山市规划局副局长,当年参加唐山重建。 震后不到几天,来自上海、北京、辽宁等地的60多人的小分队赶到唐山,安装了晒黑机,并尽快制定了调查、计划。

在震后的头三年里,赵振中没有休息过周末,所以有那么多外国专家帮助唐山重建。 我们怎么能丢下别人不管呢?

几乎和改革开放一样,1979年,唐山拉开了全面重建的帷幕。 尽管当时国家经济实力薄弱,但为恢复新唐山的建设仍投资了43亿元以上。 到1986年,重建任务基本完成。

据《唐山市志》报道,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的支持下,解放军建设工程兵、铁路兵和河北省各地市,以及省属、下属的建设公司,纷纷来到唐山支援建设。 从地震后到1986年底,援唐单位总人数达到11万多人,竣工房屋建筑面积1056万平方米,占唐山市建设竣工面积的50.9%。

“穿越大地震:大地震亲历者讲述唐山40年”

这意味着如果没有这些支援唐施工队的支援,完成重建的时间将不得不推迟十年左右。 1980年毕业后,进入唐山市建设系统工作的程才实目睹了新唐山日益成长、壮大。

至今令程才实兴奋的是,1990年,唐山市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当时我国推荐了9个城市和个体,包括直辖市,最后唐山赢了。

联合国人居中心的颁奖词指出,向唐山市政府颁奖是为了表彰1976年地震后唐山规模巨大的建设和卓越的成果,这是用科学和热情处理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问题的优秀案例。

震后,西方媒体曾经断言唐山将从地球上消失。

1986年6月30日,美国《信息周刊》刊文《从废墟中兴起的城市》:唐山的新生说明了她的人民的复原力,说明了中国在邓小平改革政策的指导下跨越的巨大步伐。 唐山从瓦砾中毅然站起… … 这座重建的城市,在许多方面体现了中国雄心勃勃的现代化目标。

“穿越大地震:大地震亲历者讲述唐山40年”

来得及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有着最激越的旋律

唐山人要面对的,是改革开放之初,而唐山要把第一精力放在城市建设上,边建设边生产。

有邓小平的名言。 我们必须赶上时代。 这是改革应该达到的目的。 唐山人在赶上改革的道路上,正在追赶、前进。

住在抗震棚和简易住宅的唐山人,渐渐搬到永久住宅时,渴望恢复正常的城市生活。

1984年4月28日,震后第一家永久商业设施——近8000平方米的唐山百货公司正式开业。

店里已经漏水了,外面还没有很多人进去,得请警察维持秩序,出去几个,再进去一个。 开业当天的这一幕,牢牢地记在了当时百货店副社长解除仁义的记忆中。

作为一个以能源、原材料为中心的重工业城市,当时唐山计划的经济色彩非常典型。 很快,就摆在了烫手山芋刚担任总经理的解仁义面前。

1993年7月,唐山市政府决定唐山百货公司整体合并唐山纺织品批发企业。 这家企业有员工370人,负债4000万元以上。 当时正是唐百正红火的时期,一些领导人担心合并后会拖后腿。

接还是不接? 从长远来看,解义当时这家公司困难重重,但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有高质量的固定资产,有期待翻身的员工,不是重担,而是黄金! 通过改组、改革、改造,第二年,原唐山纺织品批发企业扭亏为盈,盈利270万元。

“穿越大地震:大地震亲历者讲述唐山40年”

此后,唐百合并唐山市10家亏损公司,囊括全市原国有商业公司约8成版图。 2002年,唐百改革,建立了现代公司制度。

现在,解仁义也是,由于这一领域竞争十分激烈,再加上电商的冲击,公司目前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但幸运的是,我们连续三年的销售额维持在100亿元,在唐山绝对备受赞誉。

进取的唐山建设者勇敢地面对困难。 解除仁义也是如此,志义也是如此。

担任县属、市属、省属国有公司志义,30多年实现三级跳。 我是一个死了一次的人,你害怕什么困难吗? 没有困难。 我还没有精神。

志义的父母、哥哥和两个弟弟在地震中遇难,他被邻居从废墟中救出,头部受伤,被转移到陕西西安接受治疗,成为唯一的幸存者。

志义受唐山丰南县有关部门照顾要点,被派往县曳修厂当工人后,作为骨干转入县色织厂。 当时纺织公司普遍滑坡,色织厂难以迈出步伐,产品大量积压,资金周转不畅,原料来源匮乏。

没办法,工厂全员上市:销售产品,信任原料。 当时,我是设备维护工,看到堆积如山的产品、等待停止的机器,心里很着急。 听说工厂要全员进入市场,赶紧找到了领导:干吧! 志义说。

背着满满一大包袜子,志义坐在开往东北的列车上,白着眼睛,掉下笑容,摔断了腿,破了嘴,他卖了一些产品,转了一笔款。 这个经历让志义感受到了市场的魔力,而不是习性在计划经济思考。

这是个人才能,很快,志义被调到工厂供应科担任副科长,然后被提拔为供应科科长、经营副厂长。 1985年,28岁的志义就任丰南县色织厂厂长。

1996年3月,市政府将唐山化纤厂粘胶短纤维项目的建设任务交给了志义。 项目总投资8.5亿元,由于多种原因,1992年以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当时,办公楼、食堂刚建成一半,原纺酸三大主厂厂房尚未关闭,配套的公共工程水电项目尚未着落。

“穿越大地震:大地震亲历者讲述唐山40年”

由于震后的奋起,志义一上任就重新开始了项目。 每天必须投入100万元的资金,早上醒来,必须考虑从哪里筹措,有时还等着大米下锅。 哪一天,几乎每天奔波于唐山、石家庄、北京,跑政府,跑银行,跑担保企业,终于把项目建设引入轨道。

“穿越大地震:大地震亲历者讲述唐山40年”

1998年,河北成立唐山三友集团,志义再次被委以重任,担任这家大型国企的掌门人。 去年,三友集团创下了河北省工业公司利润、利税增长、员工收入三位的纪录。 我开了一家公司,小步走上坡路,很稳定。 志义在笑中有唐山人特有的自信。

“穿越大地震:大地震亲历者讲述唐山40年”

志背后的唐山,和他一样自信,平静。 唐山人忍耐力强、不落后、敢走在别人前面,以改革为动力、以灾害为机遇,重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内生机制。

在这一时期的改革大潮中,唐山始终缺席,被列为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城市综合改革、优化资本结构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试点市,得到了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公忘了我,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奋勇前进,唐山抗震精神在市场经济时期闪耀。 矗立在废墟上的唐山,由于改革开放的万能,在短短几年内气象发生了变化。 在经济快速发展晚于全国10年的情况下,唐山七五匆匆,八五过,快速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九五十五期进入高速公路,从2004年开始唐山经济总量居河北省各地市之首。

“穿越大地震:大地震亲历者讲述唐山40年”

但是,这几年,这座英雄城市遇到了新的坎。

突然前进

在跨越上坡的转型期,有着最执着的梦想

张凤琪是张家四姐妹中最漂亮的,刚参加员工就在开滦矿务局食堂卖饭,很多青年工人递饭票和情书,后来领导不得不给她换了工作地点。

她和马立山恋爱时,遭到姐姐张凤敏的强烈反对。 因为马立山是个待业青年。

张凤琪不动。 时间越来越证明了她的眼睛。 说实话,张凤敏有点不好意思,现在我们跟着妹妹丈夫的光。

马立山很矮,我们第三次拜访房子时,才同意见面。

皱巴巴的白衬衫,乌黑的皮肤,刚毅的脸,走在街上,你不容易把他和昂贵的矿山老板联系在一起。

每天泡在农业生态园的工地上被晒伤。

做生态农业吗? 和唐山一起转型呢。

我比唐山变革早得多。 马立山说话冷静,不生病。

马立山几乎每一步都走在唐山前面。 1981年,毕业于马立山高中,父亲是开滦矿务局唐山矿工,他可以上班。 虽然参加了培训,通过了体检,但是马立山最后放弃了,把服装摆摊卖了,成为唐山最早的个体户。

有了一定积累后,马立山建了门面房,经营建筑陶瓷,然后卖家电,那时候我可以进入上海缺的凤凰牌自行车,卖158元,贵的时候可以卖380元。 他用自己的勺子开酒店,持有10万股天津劝业场的原始股,接着做五金贸易,唐山的钢厂很多,五金生意红火。

“穿越大地震:大地震亲历者讲述唐山40年”

进入新世纪,马立山进军铁粉、钢材、焦炭、生铁领域,独自经营石灰矿二块、铁矿石二块,入股两块铁矿石,在丰南区开铁粉精选厂,日产量1500吨,是当时区最大的铁粉厂。 高峰时期,唐山钢铁产量约占河北省总产量的一半,全国的1/7,世界的5%。

“穿越大地震:大地震亲历者讲述唐山40年”

2008年以后,嗅觉敏锐的马立山相继得到石灰矿和铁矿石,幸运的是卖得很快,到了现在,击中了手。 年,马立山将铁粉精选厂厂址改建为仓库物流基地。 另外,还将流放170亩土地,建设意龙农业世博园,以生态农业为中心。 目前,这两个项目已经投入近亿元。

“穿越大地震:大地震亲历者讲述唐山40年”

和马立山一样,这几年唐山市也执着于变革。 拥有230公里海岸线的唐山面向大海,20多年来用蓝色的思维改写了煤炭都的历史,建设了唐山港,开发了曹妃甸,加速了沿海经济的崛起。

近年来,受外部冲击和自身经济结构重叠的影响,唐山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但并未放慢结构调整的步伐。 钢铁、焦炭、水泥等以前传来的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的工业比重,从年的51.5%下降到年的37%,装备制造业所占比例从9.7%上升到20%。 过去五年,全市累计减压炼铁生产能力1087万吨,炼钢生产能力2357万吨。

“穿越大地震:大地震亲历者讲述唐山40年”

今年4月29日开幕的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向人们展示了这个城市正在发生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不可动摇的变革。

南湖公园是唐山世园会的主会场,岸芷汀兰、蓊郁葱郁。 它的前身不是这样。 这里本来是采掘局采煤100多年形成的大面积沉降区,震灾后的一部分遇难者也集中埋在这里。 由于多年没有规划和利用,地面塌陷,垃圾充斥地面,污水横流,蚊蝇孳生,建造围城,成了城市的伤疤。

“穿越大地震:大地震亲历者讲述唐山40年”

两年前,现在的世界园会会场周边散布着88栋违章别墅、刘庄租赁大院等领域,没有计划、没有产权、没有土地录取证。 十年来,多次开始拆迁,但毕竟历史遗留问题多,效益错综复杂,启动后搁置不理。 重新启动,又保留。

世园会会期明确,拆迁指日可待,这项任务最终落到路南区党政班子肩上,常务副区长朱建峰被任命为指挥长,给他的时间为62天。 朱建峰带着150人的队伍被困在一线,两个月就啃下了硬骨头。

过了50年的朱建峰,一说话就热情起来了,但一接触地震就不太想说话。 那是唐山人的伤,城市的痛。 当时他家住在柏各庄农场,现在属于曹妃甸区。 妹妹在地震中去世,是朱建峰心中永远的痛。

2007年,朱建峰调往路南区就业。 路南是唐山的中心城市,也是当时地震的重灾区。 2008年,唐山市在南湖地区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建设大地震纪念墙,刻上24万多名遇难者的名字。 弟弟妹妹位于其上,但32年后,我们就以这样的形式在路南区重逢了。

“穿越大地震:大地震亲历者讲述唐山40年”

这几年,震后危险的旧平房改造是唐山城市建设的一号工程,数万居民告别了低矮破旧、简陋潮湿危险的旧平房。 年末,朱建峰目睹了老交大领域危险的旧平房搬迁改造。 该区域拆除工作的完成,标志着唐山已完全消除了震后简易房屋。

“穿越大地震:大地震亲历者讲述唐山40年”

旧平房改造,让单任群的父母住在高层住宅区,站在阳台上,可以俯瞰南湖公园。 姚翠芹夫妇也从平房搬到了大楼&hellip。 …

在唐山主政者心中,这个资源型城市还在用更大的手笔树立和落实新的快速发展理念,实现从投入增长型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从资源依赖型的快速发展向沿海开放的转变,把唐山作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的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

“穿越大地震:大地震亲历者讲述唐山40年”

一个民族在灾害中失去的东西,一定会因进步而得到补偿。 在巨大的灾害中屹立不倒,在毁灭中新生,进入混乱之年的新唐山,是否再次酝酿着凤凰? ? !

标题:“穿越大地震:大地震亲历者讲述唐山40年”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5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