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46字,读完约3分钟

年5月10日,以汶川地震后10年青少年心理援助和心理损伤研究与成果共享为主题的儿童青少年心理援助论坛在四川绵阳召开,该论坛由中科院心理所、中国心理学会共同主办,北京桥爱慈善基金全面支持。

日本兵库教育大学教授、日本临床心理学会受害者支援会会长富永良喜、日本芦屋心理生活研究所所长、坂神大地震现场心理支援总指挥高桥哲、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josef i。 ruzek、香港大学教授、原社会科学院院长、北川社会事业单位顾问陈丽云、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张雨青、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李明、中科院心理所全国心理援助联盟王晓琳等100名专家、学者以及参与汶川灾后援助的非政府组织代表、心理援助志愿者等出席了论坛 对比中日两国在震后灾区学校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和儿童青少年群体如何开展心理援助,分享有效的心理援助。

“汶川震后十周年儿童青少年心理援助论坛在川举行”

在论坛上,兵库教育大学的富永良喜教授分享了东日本大震灾、熊本地震后在灾区学校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 据介绍,当时灾区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25%出现外伤反应,即使在听到海啸和地震等词语时,孩子们也非常害怕。 因此,灾区学校迅速开展震后心理课堂,熟知孩子们同时迷恋的哆啦a梦、熊本熊等动漫形象,让孩子们体验到在剧本中哆啦a梦害怕老鼠的心路历程,借此克服孩子的恐惧。

“汶川震后十周年儿童青少年心理援助论坛在川举行”

从儿童的角度开展学生震后心理援助,这种充满人性关怀的救援理念也充分应用于汶川震后心理援助。 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张雨青现场分享了艺术治疗在汶川地震后心理援助中的应用,汶川地震后,孩子们,特别是5-12岁的孩子们普遍出现怕黑、噩梦、粘人、萎缩、不愿上学等退行性行为,这是 儿童由于语言快速发展水平的限制,一般无法用语言比较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中科院的心理中使用了间接的表现性艺术治疗方法,如绘画、游戏、舞蹈、主题活动等,治疗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效果十分显著

“汶川震后十周年儿童青少年心理援助论坛在川举行”

在这次论坛上,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李明也分享了叙事理念在青少年心理援助中的应用。 通过故事疗法,帮助孩子们重建被突发性灾害打乱的人生故事,帮助孩子们找回人生的意义感,回归日常生活。

作为此次论坛的支持机构,北京桥爱慈善基金自年正式成立以来,始终扎根于心理健康行业。 年9月,中国妇女快速发展基金会、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联合启动全国性心理援助公益项目心桥计划,为中国女性、儿童青少年提供心理服务。 与儿童青少年群体相比,中国妇女快速发展基金会、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中科院心理所基于儿童表现性艺术治疗模式,新开发了一整套以电影为特色的儿童心理课堂教学模式和教材,从2009年开始,在国内12所九年制义务学校开展落地服务,教授音乐的电影心理课堂为儿童提供了依托。

“汶川震后十周年儿童青少年心理援助论坛在川举行”

在这次论坛上,来自心理学行业的各界专家就灾后压力减压心理治疗干预等科学研究和实践项目进行了成果展示和深入探讨。

标题:“汶川震后十周年儿童青少年心理援助论坛在川举行”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5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