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74字,读完约3分钟

从1991年开始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工作,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至今已从事24年,日常最从事海洋地质和原位探测技术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

作为国内早期呼吁开展载人潜水器科研的倡导者之一,周怀阳从2004年开始参与蛟龙号科研工作,承担了指导“7000米载人潜水器海洋试验选址”的研究工作,为2009年和2009年载人深海潜水器在南海的成功海试提供了保障。 2005年作为中方首席科学家指导的首批中美联合深潜科学航次,不仅对培养我国蛟龙号7000米载人潜水器首批潜水员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完善了我国载人潜水器工程体系的设计。

“同济大学周怀阳“蛟龙号”下潜首名乘客和科学家”

点击进入年度海洋人物评选主题

周怀阳教授向记者表示,年内最引以为荣的涉海事业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海,作为首个航海段南海航海段的科学负责人,成功设计了航次调查方案,也是蛟龙号首次在下潜中发现活动冷泉,这也是我国首次注意活动冷泉 并于年6月18日作为“蛟龙号”的首批乘客和首批潜航科学家,使用自行研制的设备在冷泉区成功采集了我国首次保真流体样品。 周怀阳所领导的研究小组于11月成功完成了东海小洋山海域自主开发的海底观测网重要设备——2000v/2000w水下基站的海试

“同济大学周怀阳“蛟龙号”下潜首名乘客和科学家”

另外,国际顶级杂志《nature》发表了主题论文。 年2月14日,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主题论文,提出西南印度洋洋中脊马里安隆起的成因认知,挑战了40多年前外国学者提出并继承至今的“地幔羽”假说。 这也是我国大陆海洋地质学界在《自然》上刊登的第一篇作者论文。

“同济大学周怀阳“蛟龙号”下潜首名乘客和科学家”

作为长期在海洋一线工作,担任我国大洋和近海科学调查首席科学家10多次。 周怀阳教授表示,涉海工作中最大的课题是如何制定详细的科研方案,准备相应的工作工具,提高航海效率,收集第一手样本和数据资料,为后期科学发现提供素材。

“同济大学周怀阳“蛟龙号”下潜首名乘客和科学家”

周怀阳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的国家973项目《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成矿过程和硫化物矿区预测》通过中期判断,确定了我国国际海域热液硫化物资源矿区的合理范围,比较有效地维护了我国的国家权益,增加了我国的金属资源战术储备,我国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的话语权是自身的。

“同济大学周怀阳“蛟龙号”下潜首名乘客和科学家”

展开浏览:

周怀阳于1995年提出海底多金属结核生态环境的“基线及其自然变化( navaba )”研究,被国际海底管理局列为四大国际合作项目之一,年该计划入选“中国大洋协会成立20年10大事件”全国评选。

2007年作为负责人,领导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海洋资源矿床地质模型,为中国和国际海底管理局多金属结核资源预测与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得到国际海底管理局的高度评价。

作为我国海底观测网技术和海底原位监测技术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率领研究小组在“十一五”期间担任国家863个点项目“海底长时间观测互联网试验节点关键技术”,开发的相关技术和设备于年在美国mars网成功海试,稳定运行,是我国深海观测技术实质性的第一步

“同济大学周怀阳“蛟龙号”下潜首名乘客和科学家”

在负责中国国际海底事务的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成立10周年( 2001年)和20周年(年)的全国表彰中连续两次被选为中国“大洋突出贡献专家”。

点击进入年度海洋人物评选主题

标题:“同济大学周怀阳“蛟龙号”下潜首名乘客和科学家”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21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