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71字,读完约9分钟

大洋一号是目前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综合性远洋科学调查船,也是中国远洋科学调查的主力船舶。

大洋一号原名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是前苏联的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船,1984年在前苏联的基辅造船厂建造。 1994年,由于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勘查的需要,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向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经初步改造后,命名为大洋一号。

“大洋一号”

船舶概要

大洋一号是5600吨级远洋科学调查船。 从1995年至今,大洋一号先后执行了大洋一号事业模式大洋一号事业模式图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业7个远洋勘查航海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海次的勘查任务。

十多年来,大洋一号开展了积极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许多国家科学家曾乘船从事,在一点钟停靠港口时举行过公众日活动。

船舶装备

进入大洋一号,就像进入了迷宫一样。 多波束和浅剖面实验室、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动和超短基线实验室……船上有10多个实验室,分布在3、4层船舱。

“大洋一号”

大洋一号装备的自主开发设备:现代化船舶互联网系统、6000米深拉光学系统、4000米深测声学深拉系统、3000米浅地层岩土钻机、3000米电视抓斗、3000米海底摄像联

大洋号装备了很多先进的设备,这次是海底探测,但一个身体也不是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洋科学试验出航,是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洋科学试验出航用的下水,人可以在船上操作水下工作,这次科学试验探测到的最深区域达到了5000米多。

“大洋一号”

船上配备了卫星通信无线互联网设备,互联网已经没有问题,船上配备了各种各样的体育娱乐设施。

深海可见采样系统可以将海底微地形图像实时传递给科学考察船,就像有千里眼一样,可以用走马观花,必要时可以抓住海底表面的矿物样本和保真采集海底水样。

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不仅可以俯瞰海底,还可以在深海较硬的岩石上钻探岩芯。 岩芯直径60毫米,岩芯长达500毫米,具有自动调平功能,可以在坡度在30度以下的深海海底工作。

深侧扫音具有海洋顺风耳功能,可以拦截海洋中的所有异常声音,利用声波回波获得海域海底地形的电子地图。

历史的变迁

2000年6月9-14日,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组织召开大洋一号船增改造工程前期论证研究项目审查会和第二次船改专家会议。 参加审查会的有来自11个机构的17名专家和代表。 会议分别对701编写的《大洋一号海洋科学调查船增改造技术要求书》、哈尔滨工程大学完成的《大洋一号船增改造动力定位系统技术方案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和708提交的《大洋一号船尾部吊装设备增改造技术方案论证》进行了审查和评议。 大洋一号船增改造技术专家小组第二次会议在“审查会”的基础上,讨论了下一轮船的改业并提出了建议。

“大洋一号”

更好地完成了我国大洋资源勘查任务,大洋一号于2002年12月完成了近一年的现代化改造。 新增的动力大洋一号定位系统、互联网系统以及先进的深海调查设备和系统化实验室的配置,大大增强了其调查能力,进入了国际先进科学调查船的行列。

“大洋一号”

大洋一号环球航行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600年前,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600年后的今天,《大洋一号》首次进行了世界性考察任务,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法律框架下,将海洋神秘

“大洋一号”

中国首次世界大洋科学试验有望取得四大成果:一是获取三大洋目标区海底热液口附近的硫化物、岩石、沉积物及生物和其他实物样品。 第二是初步考察某海底区域内热液硫化物的资源分布情况;第三是推动大洋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通过地质、化学、生物等多学科交叉手段,获取热液喷口的矿物成分、流体化学性质及生物组成等相关资料,了解热液形成的地质过程及热液喷口矿物、 有望更好地认识化学及生物相互之间的作用机制等,特别是通过深海热液喷口附近极端环境生物的调查研究,寻找新的生物基因资源。

“大洋一号”

2005年4月2日,大洋一号科学调查船从青岛起航,开始了我国第一次横渡三大洋的科学调查任务。 计划2006年1月回青岛。

2006年1月22日上午,海上漂流了近300天的大洋一号环球调查船胜利完成中国第一次环球科学试验任务后,返回青岛港。 上午10时,国家海洋局在青岛港举行盛大欢迎仪式,中央电视台直播。 此次科学考察制定的三个目标全面完成,标志着我国海洋科学考察冲出中国海洋,走向全世界,我国远洋考察能力和水平接近西方海洋大国。

“大洋一号”

最主要的用途

大洋一号具备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物理海洋、海洋水声等多学科的研究工作条件,可以承担海底地形、重力和磁力、地质和结构、综合海洋环境、海洋工程及深海技术装备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工作。

大洋一号还开展了积极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许多国家科学家曾乘船从事,在一点钟停靠港口时举行过公众日活动。

任务经验

大洋一号大洋一号从1995年到2005年,大洋一号执行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业7项远洋勘查航海和大陆架勘查多项航海的勘查任务。

从1995年开始,大洋一号先后执行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业多项远洋勘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项航次勘查任务,为中国大洋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因此,大洋一号在业内被称为红船。

2005年科学考试

2005年4月2日,大洋一号科学调查船从青岛起航,开始了中国第一次横渡三大洋的科学调查任务。 这次大洋调查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也称为环球航行,总航程约6万公里,总所需时间为300天,将于2006年1月返回青岛。

年科考

大洋一号于去年12月8日从广州起航,历时369天,经过9条航线、航程64162海里,调查区域涉及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三大洋。 年12月11日返回青岛,标志着中国大洋第22次世界科学试验任务顺利完成。

年科考

年3月26日,大洋一号远洋科学试验船离开青岛母港,前往南海进行中国大洋第26航次综合海试,4月18日从海南三亚正式起航远洋科学试验任务。 预计历时380天,年5月2日返回青岛,航海首要任务是在印度洋、大西洋开展多金属硫化物、生物资源和环境调查,兼顾相关科学问题的调查研究,计划补给塞浦路斯、尼日利亚、巴西、南非和毛里求斯。 年8月29日,大洋一号结束了为期9天的中国-尼日利亚联合海洋考察航海,返回尼日利亚拉各斯的阿巴港。

“大洋一号”

年12月28日,大洋一号科考船在完成中国第26航次大洋科考任务后,返回青岛母港,历时245天,航程38030海里。 年4月28日,从海南三亚起航,横渡南海,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西北印度洋进行作业。 任务结束后,经过亚丁湾进入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到达地中海。 在首次停靠塞浦路斯利马索尔港后,进入南大西洋,穿过印度洋、印度尼西亚巽他海峡和望加锡海峡,最终通过台湾海峡返回青岛。

“大洋一号”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波介绍,此次航海成功完成了中尼第一次被誉为中尼两国海洋科技合作开创性之旅的联合考察航海,这是首次在非洲国家专属经济区开展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合作考察。 在尼日利亚西部大陆边缘获得了高精度地形和地球物理场的特征,填补了尼日利亚在该地区的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空白,中国和非洲在海洋科技行业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大洋一号”

远洋科学试验功勋船大洋一号于16日10时从青岛起航,前往中国南海执行22天的船舶与设备综合海洋试验任务,为中国大洋第34航次科学试验任务做准备。

年科考

6月18日上午9时,大洋一号科考船缓缓停靠青岛团岛码头。 年大洋一号11月16日起从三亚起航,历时215天,航程28125海里,大洋一号第34航次科学试验任务成功。

科学技术考试成果

大洋一号第34航次任务圆满完成,取得6项重要成果。

一是切实履行我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在合同区26个区域内开展了4公里间隔的综合热液异常检测线调查,确定了多个矿化异常区域,对龙旗、断桥等典型热液区域的分布范围和结构特征有了新的认识。

二是实践了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的工程勘探,开展了沉积物化探、近底磁力等勘探方法的探索,实现了海底影像底质类型的现场解释和填图,形成了效果良好、围绕海底矿化异常区域范围的勘探方法。

三、我国自主研制的进取号中的深孔岩心取样钻机、电法探测仪等硫化物勘探关键设备取得应用突破,得到了断桥热液区岩心序列样品,表明该区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

四、在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开展了双断面环境基线调查,成功回收了4套锚固体系,获得了国际海底管理局要求的年度环境基线资料和生物样本。

五、系统获取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部分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水文、环境等方面的数据和样本,这些资料和样本将为科学家研究该地区的硫化物评价、环境评价和生物多样化特征等提供重要支持。

六、科学小组在中印度洋海盆首次发现大面积富含稀土的沉积物。 本航次第五航段对中印度洋海盆约85万平方公里的海底进行了地质采样和同步连续浅地层、多波束测量。 科学小组利用船载分解仪器对获取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现场测试分解,在15个车站的样品中检测出了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达到了成矿条件。

“大洋一号”

标题:“大洋一号”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21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