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042字,读完约13分钟

“国礼”不仅是国家之间交流的产物,也是不同文明交流的产物。 作为国家之间友好关系的象征,国礼往来于各民族和各国度之间,在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模式的变迁,《国礼》礼品的特点、目的及其发挥的作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本文通过向古代朝贡体系下“厚而薄来”的“国礼”送礼,向近代“条约体系”中“政治援助”性质的“国礼”送礼,并向新中国在后现代外交体制下平等的“国礼”送礼,以示历史 探索互动模式变迁的历史,期待着中国继续与其他国家发展迅速平等的关系。

“中国对外交往模式变迁下的“国礼”馈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重视礼尚往来,人们常用送礼的方式来表示祝贺、友谊、爱、感谢、慰问等。 人际关系之间还是有礼貌的往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是如此。 随着国家之间关系的建立和外交活动的发生和迅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礼仪也作为约束国家行为和交流模式的规范和规范而产生,在国家之间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礼”的礼物是外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国礼”是指以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或国家或政府的名义在对外交流中与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政府或有关部门相互赠送的礼物。 “国礼”不仅见证了外交史上的重要和历史时刻,而且折射出国家之间关系的冷热亲疏,作为特殊的媒介传达着超越自身价值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中外交往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随着世界文明和历史进程的发展,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兴衰变化,其对外交流模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影响了这一时期“国礼”的馈赠。 因此,研究中国不同外交模式下的“国礼”礼品,有助于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对国家间交流模式的理解,为进一步认识中国几千年来的人文交流提供更新的视角。

“中国对外交往模式变迁下的“国礼”馈赠”

古代朝贡体系下的“国礼”礼物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与周边国家和民族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化。 在当时地理位置半隔绝、文化交流有限的情况下,凭借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强大实力和优势地位,中原王朝建立了以其为中心、以周边民族和小国为界的朝贡体系,朝贡关系也由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解决对外关系以前的传统模式。 由于在古代朝贡体系下,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中长期占主导地位,其“国礼”礼品不得带有严重的等级色彩。 这个时期的“国礼”赠礼往往有以下优点。

“中国对外交往模式变迁下的“国礼”馈赠”

以贡赐的名义进行

朝贡中的“朝”最初指诸侯谒见天子,“贡”指诸侯对天子的贡献,如《左传宣公三年》所述,“昔夏方有德,谋远方,贡金九牧”。 之后,由于广泛代表了中原王朝和周边的臣属关系,在朝贡体系下,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国礼”礼品以贡与赐的名义进行。 例如,北宋和高丽的交往中,高丽给宋的礼物称为“贡”,宋给高丽的礼物称为“赐”。 这个过程经常由高丽派的“进奉使”举行属国礼仪,以“献方物”的形式到宋朝进行谢恩、吊慰、朝贡、皇帝尊号等政治、礼仪活动。 宋朝在高丽使节回国的时候还给高丽送礼物,或者派遣使节去高丽给高丽国王册封等活动,此时带着礼物赠送给高丽国王。 从这“贡”、“回赐”、“赐”、“回赠”的称呼中,可以看出两国关系的不平等以及中原王朝的“高”政治地位。

“中国对外交往模式变迁下的“国礼”馈赠”

厚度薄者为大致

在朝贡体系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互动更主要的是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中国往往地位很高,周边国家在政治上臣服,向中国奉献了少量物品作为贡物,中国赠送了许多物品以示肯定,由此“万邦来朝” 事实上,为了展示大国风采,中国赠送的“国礼”远远高于对方的价值,其付出与回报之间有很大差距,不仅无法获得经济利益,而且对国计民生是沉重的负担,非常不经济。 这一时期的“国礼”礼物是越来越多的政治关系,不是经济考量,其目的是通过朝贡实现“统一不治”的终极目标。

“中国对外交往模式变迁下的“国礼”馈赠”

“国礼”以奢侈品和土特产为主

在朝贡体系下,为了炫耀中国的地位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中国向其他国家选择礼物首要是奢侈品和特产,如世界闻名的中华四大“国礼”——丝绸、茶叶、瓷器和阿胶,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作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朝皇帝选择“国礼”一般以锦、绫、缫、棉等织物为主。 根据日本《王室年鉴》,公元658年,唐朝女王武则天向日本天武天皇赠送了一对活体白熊和70张皮。 这是熊猫首次出现在“国礼”的名单上。 明代郑和下西洋赋予的两尊宝瓷——永乐青花缠绕枝莲纹花灌瓶、御窑釉里红云龙纹梅瓶,被誉为中海外交史上“国礼”的巅峰之作。 清朝对英国戛纳使团同样关怀备至,多次赠送礼品,在送给英王的礼品中看到“红雕漆桃式箱九……瓷器二百有二十七……漆器十七、葫芦器十四……漆雕炕桌二……”,具体为吴服、炕桌二……” 这些“国礼”大多来自内务府储藏的精品,甚至是专门为皇帝、皇后采用的珍品。 但是,这些礼物首要是为了满足上层统治集团的诉求,对国计民生无益。

“中国对外交往模式变迁下的“国礼”馈赠”

近代“条约体系”下的“国礼”礼物

针对西方国家最初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打开中国国门的行为,清政府选择了维护“朝贡体系”的外交模式,以保守的锁国政策维护了以前流传下来的华夷秩序。 直到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击中国大门,清政府才逐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觉醒,开启了晚清屈辱的外交历史。 鸦片战争战败后,晚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屈辱国的条约。 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方面标志着“朝贡体系”的破裂和崩溃,另一方面迫使中国纳入近代西方主导的“条约体系”,中海外交模式开始了近代化的快速发展过程。

“中国对外交往模式变迁下的“国礼”馈赠”

辛亥革命结束了持续数千年的帝制,创立了新的共和制,但中海外交确实有划时代的转折意义,但并未完全逆转当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与清末相比,民初政府有所改善,但同样面临严峻的外交困境,不得不继承晚清的外交格局。 被迫签订《民四条约》,标志着中海外交滑入谷底。 在条约体系下,由于综合国力的衰弱,中国成为国际等级体系中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分子,不能以平等主权国家的名义参与国际交流,不会以以前高人一等的态度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而是择逆而忍,苟且偷生。 因此,无论是晚清政府还是中华民国政府,其“国礼”的礼物常常拉拢主要大国,作为寻求政治支持和庇护的工具,期望找到列强虎视眈眈的地方。 另一方面,随着中海外交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国礼”礼品开始遵循国际惯例,适应时代迅速发展的潮流。

“中国对外交往模式变迁下的“国礼”馈赠”

请求政治援助的工具

19世纪下半叶,世界列强觊觎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广阔的市场,李鸿章不得不向中立的英国求助,希望英国出面调停,并为此敦促访英。 李鸿章访问英国前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分别于1887年和1897年,以维多利亚女王即位50和60周年纪念的名义,派遣晚清主管外交的名臣张影桓到英国献上“国礼”,其中大清干隆年制金粉八仙祝寿葫芦瓶、大清 这次的礼物不是以往的干隆帝不像君主的报酬那样光明磊落,而是为了寻求英国庇护而不得已的礼物。 鸦片战争之前清朝对英国的傲慢和之后对英国的依赖反映了中英两国国家之间关系和国际地位的转变。

“中国对外交往模式变迁下的“国礼”馈赠”

在中华民国时期,面对日本蛮横的侵略战争,中国需要美国的援助。 为此,宋美龄于1942年11月以治病为名义访问美国,进行外交调停。 初次见面,宋美龄送给来访的罗斯福总统夫人一枚镶蓝宝石的金戒指,给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见到了罗斯福总统。 宋美龄送给罗斯福总统的礼物是从中国清代最初的“大龙邮票”到民国各时期珍贵的邮票集。 这本邮集原本存放在上海邮政总局的金库里,当时上海被日军占领,宋美龄派的军统间谍潜入上海,把其中一本拿出来作为送给罗斯福的礼物。 宋美龄的这首《国礼》感动了沉迷邮票的罗斯福,特别是批准了国会的邀请,同意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参加,并向众议院发表英语演讲,最终这篇演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同情和支持。

“中国对外交往模式变迁下的“国礼”馈赠”

开始遵循国际惯例了

近代中国在与外国接触和交流日益频繁、帝国取经的残酷环境下,中国人开始学习、融合近代世界外交规则,按照国际规则定制“国礼”。

晚清时期,随着中国国门的开放,各国政要们如美国总统格兰特、德国海因里希亲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开始访问中国,因此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与时俱进”,按照国际惯例,效仿西方国家荣誉勋章的形式。 李鸿章和张荫桓携“国礼”访问西方世界开展政治外交,不失尊严,带来对西方国家的尊重,反映了清廷在外交上的进步和成熟。 另外,1908年,清政府还准备了盛大的宴会接待来访的美国海军,特意定制了丝琳琅的花玉壶春瓶、景泰蓝瓶、杯子,作为“国礼”送到了美国舰队。

“中国对外交往模式变迁下的“国礼”馈赠”

中华民国时期,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将《南京专辑》作为文化“国礼”赠送给来访的国内外嘉宾。 这张专辑包含80张南京风景照片,附有中英文注释,其中南京的自然胜景和人文景观为海外人士所称道和着迷。 1947年,为了庆祝英国王储伊丽莎白公主嫁给王子菲利普·蒙巴顿,蒋介石、宋美龄夫妇特意定制了景德镇高级粉彩瓷175件“双龙戏珠”餐具一套送给她。

“中国对外交往模式变迁下的“国礼”馈赠”

现代外交体制下的“国礼”礼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平等的大体情况与各国交往。 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重要外宾相继访问中国,中国领导人也自愿或应邀出国访问。 赠送“国礼”已成为表达对对方领导人和人民友好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当代中国“国礼”的选择日益创新和多元化,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对外交往模式变迁下的“国礼”馈赠”

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日常国事访问赠送“国礼”已屡见不鲜。 但是,在一点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国礼”的选择常常具有独特的意义,作为和平友谊的象征见证了历史时刻。 1949年,毛泽东去苏联庆祝斯大林的诞生。 礼包括中国特色的工艺品。 例如,不仅有大元帅的丝绸雕像、清代青花瓷花瓶等,还有上等绿茶、祁门红茶、龙井等特产。 也包括老百姓家的白菜、葱。 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中方向尼克松总统赠送白玉提红釉大和苏州双面绣,见证了中美的“破冰之旅”。 1992年,江泽民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访问日本,向日本前首相高规格发送了每人两人的“国礼”。 包括国宝级国画和刻有日本前首相中文名字的鸡血石材质印章,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

“中国对外交往模式变迁下的“国礼”馈赠”

在当前国家之间的交流中,“国礼”的选择不仅要符合本国特色,也要符合国际惯例。 因此,中国礼宾人员结合中国以前传入的陶瓷和刺绣技术制作瓷器雕像、人物刺绣像等工艺品,不仅具有中国以前传入的技术特色,而且符合国际礼仪惯例。 泰国、约旦、尼泊尔王室、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等国家领导人受到这种形式的“国礼”,表示极高的赞赏。 例如,中国无形文化遗产沈绣制作的人物刺绣像,5次作为“国礼”送给了俄罗斯总统普京、美国总统奥巴马、比利时国王菲利普等外国元首。 年10月访问英国,向英国王室赠送了1.18米长的苏绣“英国女王”,震惊了会场。 由此可见,当代中国“国礼”的选择更倾向于立足本国,从以前就传达优秀的工艺美术,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

“中国对外交往模式变迁下的“国礼”馈赠”

总结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国礼”的选择以以前流传下来的工艺美术品为主,国画、瓷器、漆雕、丝绸、刺绣等艺术品占很大比重,还有一部分是动植物、特产、工业产品的形式。 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提倡国家间平等的现代外交模式下,中国的“国礼”结构日益向多元化方向迅速发展,其政治色彩越来越淡薄,凸显了礼物的经济、文化意义,科学技术含量也不断提高。 而且两国的关系不再通过礼物的数量和价值来表现,强调创造性和内涵,“国礼”礼物已经成为展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对外交往模式变迁下的“国礼”馈赠”

结论

如上所述,从《国礼》礼品的变迁史可以看出中国对外交流模式的变迁。 虽然国礼只是个小东西,但它承载着历史,是各国友好关系迅速发展史的实物见证。 从古代朝贡体系时的“厚道”到无视价格,到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苟且求援的“国礼”,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平等大体上的“国礼”礼物,直接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和与其他国家交流模式的调整。 现在,作为国家间友谊的象征,《国礼》正在排除国际交流中自古流传的礼物所带有的功利性和不平等性,更加强调其所具有的思想文化意义。 未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当前平等的国际准则和外交模式下,中国越来越需要依靠“国礼”传达中华思想、展示国家形象、彰显国家实力、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流。

“中国对外交往模式变迁下的“国礼”馈赠”

甘甜: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级硕士研究生。

宋黎磊: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副教授。

文案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标题:“中国对外交往模式变迁下的“国礼”馈赠”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9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