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6字,读完约4分钟

2019年是中法建交55周年,建交以来中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行业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019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与中法关系密切相关,中法关系勾结改革开放。 作者于1977年进入外交部西欧司法国工作,40年的外交生涯基本上与中法关系联系在一起。 本文梳理了中法建交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法关系的风雨和波澜,探讨了中法关系与改革开放过程的联系和意义。

“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中法建交与邓小平访法的历史意义

1964年1月27日,中国和法国发表了只有两句话的建交联合公报。 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这是世界上最短的建交公报,据说西方舆论引爆了“外交核弹”。

戴高乐将军是现代法国政治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戴高乐主义”是法国摆脱占领国地位迅速进入世界大国行列,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特作用的基本指导。 “戴高乐主义”的本质是独立自主,为了在内部建立不受北约限制的独立防卫体系,顶住美国的压力迅速发展独立的核威慑力量,对外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首要的表现方法是与美国发生“独立性”。 戴高乐在1961年指出,不能无视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存在,法国和中国没有外交关系是“不正常的”,与中国隔绝的状况应该结束了,要努力了解与中国建交的可能性。 经过对世界快速发展前景和法国根本利益的深入思考,戴高乐将军毅然与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社会主义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法建交是戴高乐将军主动采取的重大战术行动。

“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当时,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美国领导的西方世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全面敌视政策,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孤立。 中国坚决反对一两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控制世界事务,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坚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对未来国际关系和力量结构变化的基本考虑,以及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毛泽东主席是戴高乐将军 中法建交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的高潮,引发了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大变化。 中法建交是国际政治多极化的开始。

“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1975年5月,邓小平应邀正式访问法国。 这是1973年蓬皮杜总统对访华的访问,也是中国领导人建国以来首次访问西方大国。 法方以最高规格接待邓小平,希拉克总理到机场迎接,德斯坦总统与邓小平举行了两次正式会谈。

法国邓小平年轻时打工学习的地方,是他从热血青年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地方。 邓小平把这次访问称为“重游旧地”。 早期在法国的留学经历对邓小平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法国舆论指出,在法国的岁月“邓小平成为邓小平,具有非凡的意义”。 邓小平在参观农场时强调“农业问题比工业问题更重要”,并参观了法国第二大卡车工厂贝利埃汽车厂,了解了生产情况。 这家工厂向中国出口了近1万辆重型卡车,这是中法第一次重大贸易合作。 邓小平有趣地参观了马尔库尔原子能中心,详细听取了核反应堆技术的介绍。 我国第一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第一设备是从法国进口的。 中法核能合作开创了我国对外大型高科技合作的先河。

“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1978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领由多位部长和北京市市长组成的经济代表团访问西欧五国,第一站是法国,受到了超规格的接待。 德斯坦总统和访华后不久的巴尔首相分别和代表团进行了会谈,要求“只谈经济和经济贸易”。 斯坦总统提出“中方需要什么”。 法能做什么?谷牧欧洲经济考察之行对促进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不可低估。

“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邓小平访法期间“美苏与世界强国激烈争夺势力范围,但不会爆发世界大战”的论述、与法国经济技术合作的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派遣的经济考察团向中央提交的报告,改变了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看法,以战争准备为中心,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战术决定。

标题:“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9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