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7字,读完约4分钟

(走向我们小康生活)一国贫困县三大扶贫产业背后的故事

青岛新闻网社武汉9月24日电题:一个国贫县三大扶贫产业背后的故事

青岛新闻网社记者李伟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沙河乡火光村香菇冰箱前,来自襄阳等地的卡车排起长队等待装货,现场一片繁忙的景象。 发香菇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火勤预计,虽然遭遇疫情,香菇价格下降,但一直卖不出去,春夏香菇收入将达到2400万元。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个国贫县三个扶贫产业背后的故事”

杨火勤是浙江人。 鄂西秦巴深山,为什么邀请浙江商人?

沙河乡党委书记李伟说,火村的小气候适合栽培香菇,以前很多人栽培香菇供孩子读书出山。

杨火勤从事香菇领域多年,看中沙河乡的资源特点,在火寨建设了标准化食用菌大棚,配置了全自动袋装口生产线。 他负责强度大、技术含量高的制棒灭菌环节,技术人员指导农户、分户管理、生产的香菇统一销售。 去年,杨火勤的合作社生产销售香菇菌棒120万棒,带动30户贫困家庭增收4万元以上。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个国贫县三个扶贫产业背后的故事”

“以前大家拼命把孩子送上山,没想到浙江的客人来山里救了我们一命”沙河乡火村的村民易明超说,他家是建设费很穷的房子,两个孩子要读书。 年,他通过金融支持政策融资5万元,开辟食用菌快速发展之路,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确保菌袋成活率达到98%以上。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个国贫县三个扶贫产业背后的故事”

易明超家的菌棚从2个增加到10个,年他家顺利脱贫,预计今年年收入将在10万元以上。 他说:“这几年年收入很好,儿子上大学的钱也决定了,香菇成了家人的希望。”

房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齐建琼表示,当地科学编制产业规划,迅速发展食用菌、中药材、黄酒等特色产业,“房县黑木耳”、“房县香菇”企业品牌价值分别达到6.06亿元、5.93亿元。 为了解决风险难题,房县设立了农业特色产业保险基金,为贫困者快速发展食用菌等产业免费购买保险,近3年累计赔付1515万元。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个国贫县三个扶贫产业背后的故事”

房县土城镇的土城村远近闻名,走进这个黄酒民俗文化村,空空气中弥漫着酒香。

在采访中,瞿万江忙于准备开网店。 今年41岁的瞿万江是村子里“挂了号”的贫困者。 瞿万江曾经在十堰的汽车零部件工厂打工,当时的对方来过一次家,觉得他家很穷就提出了分手。 瞿万江只能借酒消愁。

土城村党支部书记耿吉奎说,瞿万江家以前一年酿造数百斤黄酒,主要为亲属和亲戚饮用,少量出售。 近年来,当地返乡能力者主要成立黄酒合作社,努力建设黄酒民俗村。 在扶贫干部的动员下,瞿万江家首次签订了民房改造协议。 年,瞿家首次酿酒达1万斤,很快销售空,当年摆脱了贫困。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个国贫县三个扶贫产业背后的故事”

瞽家黄酒产量逐年增加,今年将近5万斤。 记者瞽家看到年底改造的新房一楼是酿酒厂,发酵期间有新的精制设备。 规范经营让瞽家黄酒小作坊搭上了快速发展快车。 目前,酒的商标已经申请成功。 说到未来,瞿万江充满了憧憬。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个国贫县三个扶贫产业背后的故事”

从前,荒山、坂田成了中药材的“宝库”,扶贫工厂开在村口……记者走进房县军店镇的中村村,看到了秋后的“百草园”的画卷。

63岁的贫困者刘志新负责基地的雇佣调整和登记,每月可以领取2500元的固定工资。 他告诉记者,他家原来住在山上,在干旱的坡地每年只能种玉米和土豆,养了两只猪,所有的收入都只能维持家庭。 现在地里所有的流动都交给了草药基地,每年土地流转费4200元,工资收入3万元,他的房子顺利摆脱了贫困。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个国贫县三个扶贫产业背后的故事”

据军店镇党委书记操航介绍,全镇现有中药材6000多亩,涵盖10多个品种。 通过采用“农民土地流通租金、入园打工工资、入股分红”的“三金模式”,草药基地年均增收242户贫困家庭6000元以上。

“全村有主导产业,家家有增收之道,实现各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房县引领各产业的快速发展格局,全县基本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劳动有收入’ ”房县委书记蔡贤忠表示,房县今年上半年顺利“摘下帽子”,去年全县特色产业有劳动力的贫困者比例达到88.64%。 今年全县围绕“旱地耕作、旱地耕作、劳动力不足”的目标,大力推进产业挨家挨户工程,特色产业拉动贫困家庭的比例预计将超过90%。

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个国贫县三个扶贫产业背后的故事”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8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