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3字,读完约4分钟

青岛新闻网社重庆11月12日电题:山乡有一个新的“精气神”——秦巴山区重庆城口县“智志双扶”见闻

青岛新闻网社记者李松、赵宇飞

秦巴山区深处的重庆城口县龙田乡仓房村,是“与世隔绝”的代名词。 汉江支流仁河将茶坪山“凿”成600多米深的“切口”,堵塞了距城口县不到7公里的仓房村交通,导致骏马难以通行。

近年来,仓房村迈出了脱贫的一大步,道路延伸到村子里,盖着新房子……散居在深山峡谷之间的村民也激发了创造新生活的热情。 “在扶贫的道路上,政府帮助了我们。 我们自己也应该抱着志向,努力去做。”

在仓房村,教育落后一直是村民心中的痛。 “上一代人吃够了没有知识的苦,即使打铁也要让孩子读书”

王良兴在村子里很有名。 这几年,王家三个娃考上了重庆师范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成为村里“最值得学习”的家庭。 但是,贫困家庭供出3名大学生,要付出怎样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 为了赚取孩子的读书费,王良兴以烧炭为业。

“秦巴山区重庆城口县“智志双扶”见闻:山乡有了新的“精气神””

“上山做窑、烧炭,必须从9月到明年2月工作。 ’据王良兴说,过了10月,山上下雪,气温下降到零下10多度,齐腰深的雪,拖着一捆柴火,翻滚着往前赶。 剩下的日子里,需要上山开采中药材……只要能赚钱,什么都做。

“偶尔会下狠心,想干脆让娃娃去打工。 但是,看到他们痛苦地想读书的眼神,我又舍不得。 不管多难也不能弄错孩子! ”继续鼓励自己。

“让孩子读书,辛苦一会儿,好过一辈子”。 由于父母的苦干、学生的苦学、政府的支持,这个偏远的山村获得了新的“活力”。 龙田乡政府提供的数字组令人印象深刻: 1997年从仓房村出来的大学生0人、高中生5人、中学生19人,到了年,这3组数字分别达到27人、46人、177人。 仓村变成了“育人村”。

“秦巴山区重庆城口县“智志双扶”见闻:山乡有了新的“精气神””

“山不能阻止脱贫的梦想,脱贫的关键是‘智志双扶’。 》在城口县,一个扶智、扶志创新举措落地:每月定期举办“扶贫故事会”,自发从脱贫户开展励志宣传,制作照片文字读本、日历发行。 组织扶贫巡回宣传团,用自己的故事、身边的故事宣传美好生活需要自己创造的理念。

“秦巴山区重庆城口县“智志双扶”见闻:山乡有了新的“精气神””

蜿蜒的山路旁,一幢或杏黄色,或粉红色巴渝民居错落的农家新居,自来水、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一应俱全……进入城口县蓼子乡梨坪村,清洁富裕的新农村画卷缓缓展开。

在代替过去贫困村旧态的背景下,支撑着摆脱贫困的立志故事。 其中,村里的残疾人贫困者何泽平用一只手跑出了天地,在当地传来了好消息。

48岁的何泽平曾在交通事故中失去一只胳膊,自暴自弃。 年,听到该村邱美培自力更生栽培油菜花,开农家乐成为“自愿脱贫的光荣之家”的故事,受到很大冲击。 他兴奋地对妻子说:“我也想快速发展产业,成为邱美培那样的人。”

“秦巴山区重庆城口县“智志双扶”见闻:山乡有了新的“精气神””

妻子说:“你身体不舒服,怎么做产业? ”我很担心。

“人可以做,我一只手也可以做”何泽平的眼睛里闪耀着坚定的光芒。 之后,何泽平和妻子种了17亩油菜,养了20多只猪。 因为只有一只胳膊,何泽平在工作中经常摔倒,身体蓝成紫色,但他从来没有受过苦。

政府也及时协助,何泽平对产业有补助,乡干部联系加工公司,开放收购他家生产的农产品,不让老何卖货担心销路。

经过一年,何泽平家的菜籽和生猪,还有儿子外出工作,全家年收入达到了10万元。 年,何泽平自愿递交脱贫申请书,成为“自愿脱贫光荣之家”,成为脱贫宣传员。

从“看不见”到“就在身边”,模范力量在县内扩展,“消除贫困的荣耀”的气氛正在高涨。 在城口县,近4年来,更多村民争夺为“自愿脱贫户”,450多户贫困户提交了“自愿贫困家庭申请书”,要求拆除“贫困帽”。

标题:“秦巴山区重庆城口县“智志双扶”见闻:山乡有了新的“精气神””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8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