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99字,读完约7分钟

李玉(右)在吉林省蜀河市黄松甸镇指导香菇农。

吉林农业大学的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致力于菌物科学与工程产业化研究40多年,建立了新的菌物系统分类体系,从技术支撑到产业孵化,使万户贫困家庭依赖食用菌脱贫,为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和菌物学科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深耕菌类资源保育 “蘑菇院士”助力产业扶贫”

拯救濒危菌类物种资源,促进生态系统和谐共生

每年初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山谷里,李玉就开始了一天的旅行。 他和学生们要在山上“勘察”,弄清当地菌类生物的“家底”。 从调查区域内最初的蘑菇头开始,每隔10天回到山上,注意蘑菇的生长状态,慎重地采集了样本。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深耕菌类资源保育 “蘑菇院士”助力产业扶贫”

有时刚上山就遇上暴雨,他们拿出塑料布停下来。 有时会被去突然涨水的溪流的手挡住,几个人爬上树枝和石头。 “记录数据不断”李玉只听到山里人在说蘑菇,他很担心,说:“关于菌类的说明,再差一点也不行。”

这样的事业,李玉已经反复进行了40多年。 搞好中国人自身食用菌资源的调查和保育,是他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

长期以来,说起生物,动物和植物都是优先的。 严格意义上说,菌物是第三类生物,分为原核菌物、真核菌物、真菌、粘菌、卵菌三大类。 例如,造福人类的青霉素、美味的香菇等食用真菌就属于这一范畴。

“从科学上讲,菌物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而是独立的类别。 但是,在以往的学科分类中,多将菌物研究分类为植物保护学科。 说到蘑菇,人们最深的印象只不过是“一盘菜”。 ”。 李玉解释说,整个社会对菌类生物缺乏明确而完美的认识,重视不够,容易缺乏保护。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深耕菌类资源保育 “蘑菇院士”助力产业扶贫”

李玉访问了多个自然保护区,有不知道剩下多少种菌物的,也有连蘑菇标本都没有的。 “每分钟,地球上的物种都在消失。 人类活动的扩张也影响菌类生物的生长。 有必要拯救濒危物种的种质资源,促进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 ”。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深耕菌类资源保育 “蘑菇院士”助力产业扶贫”

“这些资源是人类几千年来通过菌类生产培育的成果,蕴藏着潜在的可利用基因,是补充动植物以外人类生存的物质宝库。 如果没有我们自主培育的菌类品种,吃蘑菇就得付高额的物种保护费。 ”。 李玉说,保护菌类生物种质资源是维护我国菌类作物安全和产业繁荣的重要手段。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深耕菌类资源保育 “蘑菇院士”助力产业扶贫”

在多年漫山满野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李玉提出了菌物多样化“一区一馆五库”构想,建立了菌物多样化保护创新体系——在自然保护区设立菌类保护区,建设标本馆,菌种库、活体库、比较有效的物质库、基因库和新闻库 “我们即使赶不上某种菌类物种消失的速度,总有一天也能从仓库中追溯新闻,重新利用,”李玉说。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深耕菌类资源保育 “蘑菇院士”助力产业扶贫”

在李玉的指导下,吉林农业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菌物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建立了菌类作物学。 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吉林农业大学建设了我国第一个菌类种质资源库,收集和保留了世界范围内具有栽培和野生重要经济价值的珍稀食用菌,共覆盖野生种质资源1.1万余份。 其中仅粘菌就有400种,占世界已知物种的2/3,发现并命名了36种粘菌新品种。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深耕菌类资源保育 “蘑菇院士”助力产业扶贫”

不仅要让人们吃美味、健康的蘑菇,还要带领农民致富

“农民看到了可见的东西,看到了我们队种的蘑菇质量好,产量高,相信他们会希望第一次试种。 如果他们批准了,产业就会发生。 ”。 除了深耕基础研究外,李玉还必须推进食用菌产业升级,让人们多吃美味健康的蘑菇,丰富农民。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深耕菌类资源保育 “蘑菇院士”助力产业扶贫”

据了解,1978年我国食用菌产量只有5.7万吨,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产量接近4000万吨。 在我国农业产业中,食用菌已经位居第五大产业,仅次于粮食、蔬菜、果树、油料,排在茶叶、糖类和棉花之前。

“蘑菇不仅仅是一道菜。 ”李玉说,食用菌产业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支撑国家食物安全的生力军。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粮食和秸秆产量比例为1∶1,秸秆过剩问题突出,畜禽粪便废弃物达数十亿吨,易造成环境污染。 “但是,如果将秸秆、畜禽粪便等资源作为食用菌生产的栽培基质和原料,则在淘宝上被废弃,食用菌生长后,残渣可以作为肥料返回农田,形成良性循环。 食用菌还丰富了城乡居民的餐桌,帮助农民增收。 可以说一举多得。 ”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深耕菌类资源保育 “蘑菇院士”助力产业扶贫”

食用菌具有“五不争”的优势——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肥、不与农业争时间、不与其他产业争资源。 而且栽培难度小、投资少、见效快、经济价值突出,成为许多扶贫产业的优先事项。

食用菌行业除了蘑菇外,木耳也是许多地方的特色产品。 例如,着名的柞水木耳就是李玉带队在陕西省柞水县迅速发展的定点扶贫产业。 近年来,通过开展秦巴山木耳种质资源发育和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李玉团队为柞树水选育了4个黑木耳菌种、1个玉木耳栽培菌种,实现了大面积宣传。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深耕菌类资源保育 “蘑菇院士”助力产业扶贫”

河北阜平、安徽金寨、云南澜沧……李玉队每年在农业第一线呆200多天。 除了将良种良种输送到田间蘑菇棚外,还积极宣传菌类简化栽培技术,颠覆食用菌棚室遮光保湿栽培以前传下来的理念,处理北方食用菌快速发展中的工程技术难题,实现了“南蘑菇北移”、“北耳南扩”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战术。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深耕菌类资源保育 “蘑菇院士”助力产业扶贫”

小菌物还会出国门。 与赞比亚高原热带气候相比,李玉团队首次整合创新了8个适合当地栽培的食用菌品种和配套生产技术体系,有望让当地人全年都能吃到蘑菇。

阐明食用菌同质化的产业课题,推动产业走向深加工

李玉1944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78年考取吉林农业大学微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后,他与菌物研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毕业后,李玉放弃了出国的机会,专攻我国的菌物学科和产业研究。 “这个学科相对冷门,做的人太少了。 如果切断了科学研究的传承就太遗憾了。 ”他说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深耕菌类资源保育 “蘑菇院士”助力产业扶贫”

李玉对菌物有多喜欢? 他给自己的孙女取名“木耳”。 “但是,家人必须改成‘慕母’。 但是,我想给她发消息。 我想直接送《木耳,木耳》。 ”。 李玉笑着说。

吃饭时,只要餐桌上有蘑菇,李玉就会立刻兴奋起来,滔滔不绝地向别人讲解菌物的知识。 “科学研究很重要,科学普及也很重要。 如果研究蘑菇的人不感兴趣,也不想普及,那该如何让普通人了解、喜欢和保护这种生物呢? ”。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深耕菌类资源保育 “蘑菇院士”助力产业扶贫”

“为了弄清食用菌同质化的产业课题,防止增产增收,必须使产业走向深加工。 ”。 李玉第一句话指出了目前国内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的痛点。 探索产业化快速发展路径,李玉带队用柞木水开展木耳深加工,推出木耳片、木耳冰淇淋、木耳超细粉、木耳菌草茶等产品,大幅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他认为,要实现美丽的农村建设,必须深入挖掘农村内生的快速发展动力,依靠科技创新,从农产品深加工入手,提高农产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深耕菌类资源保育 “蘑菇院士”助力产业扶贫”

李玉说,他还会去山里,跑在第一线。 “我经常对学生说,应用真菌学科的昨天、今天、明天都离不开生产第一线。 农业科学家必须深入农田地面,保留技术,带领队伍。 在栽培实践中,也可以收获反哺学科理论的活素材。 ”。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深耕菌类资源保育 “蘑菇院士”助力产业扶贫”

“据推测世界上约有150万种菌类,但人类知道的只有10万种。 我们不会停止菌物的调查和保育”李玉说,我国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相信一定有很多菌种资源需要保护,必须尽快行动。

标题:“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深耕菌类资源保育 “蘑菇院士”助力产业扶贫”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8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