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8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青年网合肥8月9日(通讯员朱英慧)庐剧是地道的安徽文化,起源于合肥,从附近的口碑迅速发展到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流行文化。 庐剧曾拥有众多铁杆粉丝,但现在却让人们的生活淡出。

增加对庐剧的了解,尽大家微薄之力推进庐剧,继承庐剧。 暑期,安徽大学皖韵庐剧小分队实践队伍分别到庐剧来源地合肥和目前发展迅速情况较好的县进行调查采访。

在数据调查中,没有人知道庐剧的真实身份

当地居民由正在接受小伙伴采访的中国青年网络通讯员周维提供

在进行网上问卷调查时,小分队根据文化传承的年龄划分和当代大学生对网络优势的熟悉,重点采访大学生。 线下第一集中面对面填写问卷,采用采访中老年群体的方法进行调查。 但是,无论是在线还是离线,结果都令人痛心。

“安徽大学走进庐剧:近9成大学生不了解”

结果,86%的人不知道庐剧的发源地。 89%的大学生不熟悉庐剧,其中57.69%的学生在没有听过庐剧的25岁以上的群体中,63.4%的人不太了解庐剧,但17.46%的人很了解庐剧,很听庐剧

从合肥到县城,接近庐剧文化

蜀山区文联相关负责人告诉队员,蜀山区只有一个小庐剧团,团内只有20人左右,成员大多50岁,最年轻的庐剧演员也有40岁左右。

相关部门不重视庐剧的保护,庐剧在该地区的影响远远低于来自湖北的黄梅戏。

但县庐剧团老艺术家认为,庐剧的参考历史有200多年,首个复制品来自合肥市肥东地区发现的石碑,为民间草根文化,俗称三小戏、小倒戏等,因合肥旧称庐州,得名庐剧。 由于文案被驳倒,后来政府部门吸引了有利于社会快速发展和道德教育的艺术节目。

“安徽大学走进庐剧:近9成大学生不了解”

由文旅局负责人、庐剧表演艺术家和小伙伴们提供给现场的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周维

在与老艺术家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每次选手们提问,老艺术家们都会说很多。 王老师在纸上列举了对庐剧快速发展现状的建议和已经实施的计划,并一一详细地告诉了小分队。 两位老艺术家一句话也离不开庐剧,偶尔发出几声。

“安徽大学走进庐剧:近9成大学生不了解”

交流之余,成员们更愿意倾听。 有机会听到了《狸猫太子换》、《梁祝》、《休丁香》等有名的歌曲。 老艺术家们还记得庐剧迅速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晰地说出每次演出的时间和情景。 他们的一生献给庐剧,15岁入团,70岁坚守庐剧前线。

“安徽大学走进庐剧:近9成大学生不了解”

采访当天在剧团内还在排练中。 小分队请他教庐剧相关表演知识时,两个老师指着自己的头说:已经印在脑海里难忘了!

近距离接触庐剧,文化无传承

据调查小分队介绍,庐剧分为三大派,清末以来,安徽境内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最为流行。

县庐剧属东路庐剧,起源于芜湖,流行于皖南、宣城一带,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路剧不同于西路庐剧粗犷的高亢、中路庐剧朴素的中肯,东路庐剧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地区的水乡民谣相结合,唱腔更细腻温婉,代表东庐特色小嗓门,唱三转,如燕莺鸣。

“安徽大学走进庐剧:近9成大学生不了解”

剧团在1955年成立之初,请了上海有名的戏曲老师来教授技艺。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没有放弃庐剧的传承。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申遗于2009年成功,年庐剧团改革成功。

但是,这样的大力支持无法阻止文化多样性的冲击,在被问到剧团的传承问题时,两位老艺术家表示:“剧团依然处于青涩状态,最小的庐剧演员40多岁,不太容易发掘剧团中扛梁的演员。 这几年为了推广庐剧,剧团也尝试了很多综合性演出。 为此,有时也会忽视戏曲所必需的基本功训练。

“安徽大学走进庐剧:近9成大学生不了解”

采访结束后,两位庐剧表演艺术家、县文旅局负责人和小伙伴们合影留念,提供给中国青年网络通讯员周维

皓韵庐剧小分队的成员们在采访结束时,我们很佩服两位艺术家和其他庐剧保护和传承的老一辈艺术家,对庐剧这种以前戏曲和其他文化面临的危机,在这次采访中我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们的力量很弱,就像罗老师说的: ‘ 庐剧的传承,或者说一种文化的保护只是依赖,小团体的人不够。 我们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让更多的人认识庐剧,了解庐剧更是爱上庐剧,其他民族文化也受到重视和保护,传承迅速发展。

标题:“安徽大学走进庐剧:近9成大学生不了解”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5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