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7字,读完约4分钟

【伟大的壮举扶贫印】[/s2/]

老二“出江入海”的人们增收致富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脱贫之路

光明日报记者李晓东方莉闪芳

“真的非常感谢。 不仅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接受,也解决了我们难以畅销的问题。 ”。 初夏季节,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仓库外,斯露乡霍古都村村民冲仁孜拿到了卖青稞的钱,高兴地说:“过去我们种的青稞,每斤最高1.5元,还没卖完。 目前全村老二被产业园统一收购,处理销路问题,老二价格也上涨到2.2元一斤。 ”。

“青稞“出川入海” 百姓增收致富”

甘孜县格萨尔王城及百村产业基地。 刘炳科摄

甘孜县吉绒毛隆沟很容易搬到为扶贫集中布置的新居。 游蓉萍拍

青稞耐寒、生长时间短、高产早熟,是高原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 甘孜县脱贫的故事要从这个小老二说起。

位于川西高原,老二产量占甘孜州的七分之一,甘孜县被称为“康北粮仓”。 但是,多年来由于深加工公司匮乏,青稞产值低,销售渠道受到制约,民众种植意愿下降,脱贫增收困难。

“几年前,我们去农民家发现他们储备了大量老二,少的七八千斤,多的几万斤。 ”甘孜县委书记雷建平向记者表示,除了流传着“储备粮食抵御天灾”的传统观念外,即使青稞的购买价格很低,老百姓也不愿意出售。

为了实现农户脱贫增收,老二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年,甘孜县委县政府决定招商引资,提高以前流传下来的农业可持续快速发展能力。 “我们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提高老二的产值出山。 ”。 雷建平眼球像火炬一样,语气坚定。

“青稞“出川入海” 百姓增收致富”

甘孜县色西底乡打村通村公路。 刘炳科摄

甘孜县民族中学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刘炳科摄

但是,偏远、高寒、高海拔地区的招商引资不容易吗? 从年开始,甘孜县派出大批员工到拉萨、广州、上海等地考察青稞食品加工,先后3次到上海与公司协商。 经过多方努力,年甘孜县引进上海贝玛食品有限企业,投资吸拉乡建设集“收购+加工+记忆+展览”为一体的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实现了产业集聚、集聚和集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全县青稞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青稞“出川入海” 百姓增收致富”

在小区生产现场,随着加工机械的轰鸣,一颗饱满的老二经过炒菜、原料、打粉、成型、烘烤,生产出了一包不同口味的老二。

在老二的生产线上,年轻的身影在操作机器。 她叫苏吉康珠。 是吸乡愚蠢德古村的建段立卡贫困家。 因为家庭贫困,中学毕业的她不得不辍学。 “去年,在政府的介绍下,我来到青稞文化产业园,当时拿到了3000元的工资。 这对我来说是个好收入”之后,苏吉康珠被派往上海学习,学习回来当了管理者,工资也涨了,“没想到在家门口能赚这么多钱”。 目前,园区已处理当地贫困人口就业24人,人均月薪3000元。

“青稞“出川入海” 百姓增收致富”

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加工厂。 光明日报记者闪芳摄

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区青稞仓库。 刘炳科摄

上海贝玛企业甘孜县生产负责人吴建华介绍,园区于去年9月开始试运行,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老二,加工成有机无公害的老二、老二面等高原特色产品,采用“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直销各地。 现在,小老二终于走出大山,实现了“出川入海”。 离开四川,进入了上海乃至全国市场。

“青稞“出川入海” 百姓增收致富”

青稞文化产业园的运营,不过是甘孜县产业快速发展的缩影。 甘孜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杨志刚表示,近年来,甘孜县根据“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旅则旅”的大致情况,“大产业”突破快速发展困难,投资6.3亿元,与贫困村的“飞地”集体经济实体格萨尔王城百家 多次“中产业”提升产业质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快速发展,创建格萨尔青穗文化产业园,园区全面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13365.6万元,可引领种植户实现3310元的增收。 多次“小产业”持续稳定增收,投入5918万元在全县129个贫困村建设村集体经济,示范带动户均增收1000—2000元。

“青稞“出川入海” 百姓增收致富”

甘孜县斯露乡霍古都村的光电厂。 郭昌平撮

今年2月,甘孜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就像这“出川入海”的老二,从贫困的甘孜之子中摆脱出来,从雪域高原走进了大步致富的广阔天地一样。

光明日报》(年07月26日09版)

标题:“青稞“出川入海” 百姓增收致富”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5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