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05字,读完约3分钟

【贫困扶助印】

吉村的摆脱困境之路

讲述人: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党建主任许金松

年6月4日,我和德清县禹越镇的80后干部一起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露里坪乡接受扶贫。 我扶贫口的村子叫加吉村,海拔近3000米。 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散居住着134户农家、564名村民,其中居住着建设卡贫困家庭56户、297人。

“嘎吉村的脱困之路”

正式“上岗”后,有件奇怪的事让我特别为难:贫困者不想搬新居。 新居是4年前凉山州开始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惠民项目,年是该工程结束的一年。

我拜访的第一个村民被称为俄罗斯的比日。 那天晚上,我扛着从村里的小店买的两箱啤酒,进了他家。 一喝酒,他心里就说。 不想搬家是因为担心没有养猪、养鸡和蔬菜。 很多村民都有这个顾虑。

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我心中的石头也落下了。 我告诉他,新房子的环境比旧房子好,家禽和人不混合,卫生有益健康。 我拿着手机打开画廊,把我家乡美丽家园建设的照片和视频一一给他看,好像他不相信一样。 他一边看着一边说。 “你说得有道理,我明天搬家! ”

“嘎吉村的脱困之路”

俄比日不仅自己搬家,还帮助其他村民做思想工作。 这样,经过我们扶贫人员和当地干部的共同努力,俄里坪乡扶贫搬迁工作进展顺利,截至6月30日,全乡385户贫困家庭迁入新居,其中231户于6月完成搬迁。

我也对自己说的话负责,通过与村干部协商,在新居附近辟块土地,让村民可以集中栽培。 不仅如此,还要鼓励他们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技术,早日走上脱贫之路。

怎样才能帮助养殖户呢? 我想家乡的农业部门经过对接,邀请了专家到村子里,向村民们说明了养猪的新技术。 这一天,学习新技术的村民络绎不绝。

嘎吉村组和组之间小路多,泥路多。 我建议乡政府利用搬迁拆除老村民丢弃的废弃物修路。 在征求乡政府同意后,我立即向德清县有关部门报告。 很快,首批5万元的修路资金就到了。

道路修好了,但是没有交通工具。 我们两位来自德清的扶贫人员,为各自服务的村子购买农用三轮车,鼓励村民学习驾驶技术。

到吉村三个多月了,我和村民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一个贫困村民家有六个孩子,生活很艰难。 我给她家送衣服之类的,平时路过家里打声招呼。 前几天,她14岁的长女带着3个妹妹,在山路上走了5里,背着玉米、青菜、四季豆,我感动得流泪。

“嘎吉村的脱困之路”

由于太感动了,我也暗暗下了决心。 即使扶贫工作结束了,我也要随时关心这里的村民。 有人问我,55岁后还飞到不到千里的大凉山扶贫,痛苦吗? 值得吗? 我不痛苦。 那真是个谎言。 关于村民对你的笑容是否值得一看,我可以知道是否值得。

“嘎吉村的脱困之路”

(光明日报记者陆健、光明日报通讯员王力中、俞思衍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年09月28日05版)

标题:“嘎吉村的脱困之路”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5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