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28字,读完约3分钟

李长安

不能从市场配置资源的公益服务的一部分,公共财政仍然要全额支付经费,不能全部上市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事业单位改革步伐不断加快。 其中,除分类改革外,高校和医院等事业单位不纳入编制管理成为下一次改革的重点。 虽然取消编制会在事业单位的效率化、灵活的使用机构等方面带来利益,但人们担心,将事业单位彻底推向市场化道路,会加剧学校的高度、看病的难度。

“取消编制要在公益与 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

长期以来,编制管理是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首要做法,也是财政部门筹资的基本依据。 事实上,我国现在的大部分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一样都是财政供养的国家单位,在人事管理上有很多共性。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方法已经严重脱离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管理的实务。 不利于事业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录用人员,造成同一部门内编制内和编制外人员的待遇差异。 另外,由于财政资金的普遍匮乏,引发了高校和医院的过度捕捞、高收入等问题,这是导致当前学校关系和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根源。

“取消编制要在公益与 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

因此,改革事业单位的编制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根据人社部的解释,不纳入编制管理,是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但保存事业单位的性质。 据统计,目前中国公立医院的编辑有800多万人,高校的编辑教职工233万多人,共计约1000万人。 这意味着这次改革将带来1000万人的切身好处。

“取消编制要在公益与 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

对许多人来说,更令人在意的是取消创建后的服务价格是否会以市场化的名义上涨。 应该说这种民众的担忧并非没有根据。 从过去的改革经验来看,长期以来,一点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走上了所谓市场化改革的道路。 但其结果是,这种盲目的市场化改革除了带来学费、医疗费的大幅上升外,似乎并没有缓解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 例如卫生部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约半数居民因病不就诊,29.6%的居民必须住院,不住院。

“取消编制要在公益与 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

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相关要求,公立高校和公立医院属于可以从部分市场配置资源的公益二类单位。 必须强调的是,取消编制是平衡高校、医院的公益和市场,但一些无法从市场配置资源的公益服务,公共财政仍然必须全额支付经费,不能全部上市。 也就是说,对政府来说,公共财政不能削弱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的投入保障作用,不能利用取消编制的机会甩开负担,防止这些代价最终转嫁给公共。

“取消编制要在公益与 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

对事业单位人员来说,取消编制也没有必要感到恐慌。 改革除了采用老人老方法、新人新方法的循序渐进的方法外,摆脱编制束缚的聘任制本身也有利于优胜劣汰、人才适才,从而真正体现出多劳少得的分配。

标题:“取消编制要在公益与 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3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