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18字,读完约9分钟

卧龙,大熊猫王国,大熊猫之家。 11月,横贯卧龙腹地的皮条河两岸渐渐染红,数百万亩山林迎来了一年来最美的季节。

40年来,为了保护大熊猫的家,也为了过上好日子,人如何与自然相处,一直在曲折中探索。

1983年3月18日,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辖区立起了卧龙特别行政区的招牌。 这也是中国第一个特别行政区。 从那以后,进与退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前进的是大熊猫等珍稀动物。 后退,是原住民耕地、居住区和其他生产生活设施。

““大熊猫王国”卧龙:进退间彰显保护珍稀动物的勇气和智慧”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大背景下,卧龙已经开始了游客总量控制、行为诱惑等试点,旨在再次引退。

卧龙胡桃坪基地的大熊猫。 何海洋摄影(资料照片)

退后

原住民、游客为稀有动植物让路

11月4日是星期天,横穿卧龙的303省道上没有看到几辆车的游客。

10月中旬,卧龙特别行政区发布限制令:游客在特区外换乘区间巴士,分时段进入的游客活动也限制在特区内11个居住地附近。

这是因为秋天是动物迁徙的季节,将人类活动的影响降到最低。

卧龙在30多年前开创了中国稀有物种保护的新范式。 82岁的卧龙特区首任主任赖炳辉说,1979年,卧龙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是全国少有的林业部直管林区,保护范围从银厂沟的一角扩大到汶川县卧龙、耿达两个公社全部,面积从2万公顷增加到20万公顷。 从此,一草一木不能不动就成为铁则。

““大熊猫王国”卧龙:进退间彰显保护珍稀动物的勇气和智慧”

面积变大了,形成了保护区,政策也硬了,但没能实现有力的保护。 时隔30多年,赖炳辉还记得1982年底,273户住在保护区核心区,人均年收入仅为112.8元,约有3成未实现温饱。 为了吃饭,偷猎和开垦经常被禁止。

如果把居民迁出保护区,地方会呆在负担不起的卧龙,保护区管理机构没有相应的功能,几百户人吃饭,请医生看病,看书,怎么办? 1982年从事卧龙的赖炳辉被紧急追捕。

相关情况向林业部和省委省政府报告,最后经中央批准,决定在卧龙保护区管辖地设立具有各种功能但与乡镇不同的特区,由当时的省林业厅托管。

卧龙特别行政区的特点是兼顾自然保护和原住民的生活、快速发展。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彻底转变粗放的生产方法,实现人的退民富。

那时,住在卧龙镇银厂沟里的刘铁民刚长大成人,每天都想着吃饭。 1983年春天,他交了猎枪、斧头,全家的生活依靠6亩坡地和每年200元的植树造林补助金。 三年后,他作为第一个生态移民搬到了卧龙场町。 搬家第一年,只在路边摊买了电视机。 11月4日中午,记者在卧龙镇场町见到他时,他正在家中农家乐招呼客人。 这个秋天,他的农家乐销售额已经超过5万元,再加上6亩菌红李,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

““大熊猫王国”卧龙:进退间彰显保护珍稀动物的勇气和智慧”

刘铁民们的成功,鼓舞了卧龙特区越来越多的人。 1992年,保护区核心区的原住民已经搬到了省道303沿线的缓冲区,种了农家乐、餐馆、蔬菜、菌红李。 卧龙的旅游业也逐渐成为气候,年游客人数达到10万人。

然而,特区管理层并不乐观。 这里是保护区,游客无序大量涌入,带来经济效益,带来新问题。 每年都有游客侵入核心区。 卧龙特区副主任夏旭辉表示,必须退出的不仅有原住民,还有游客。

去年年初,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送来政策红包:划分功能区,实施游客访问控制和活动区域及行动限制。 卧龙率先进行试验,测算游客最高访问量的设定。 夏旭辉说。

过去的实践表明,人退与民富并不冲突,35年来卧龙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近7000亩,占总量的75%以上。 去年年底,特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1.4万元,高于全省平均值的两成。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四川林业工作人员救出了饥饿熊猫。 四川林业与草原局供图

前进

熊猫的种群数量倍增,活动扩大

今年10月,张树四次在巡逻山路上遇见大熊猫,但牛角羚羊、川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更为常见。 清明节,该卧龙镇经楼村洞口组村民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首批生态防护林员之一,管理村4000亩集体公益林。

张树均说,现在遇到的大熊猫,要么求爱,要么在领土内闲逛,要么躺在树上眺望,要么和河里的金丝猴们抢夺领土。

张树均第一次看到大熊猫也是在同一个眼前的这个地区。 1982年秋,在这片刚开垦的坡耕地上,保护秋天的张树发现熊猫进入玉米田,人来了,拽了几棵玉米落荒而逃。 来调查痕迹的技术人员说,这里是竹林,偷玉米的大熊猫把这里作为采食地。

““大熊猫王国”卧龙:进退间彰显保护珍稀动物的勇气和智慧”

一个问题摆在面前:人下降了,怎么放熊猫? 答案是:修复栖息地,修复大熊猫们的房子。

这是技术工作。 特区成立的那年春天,23岁的张树均第一次没有开垦,把自家的6亩粮田变成了竹林。 技术人员已经在指南中写了竹种、株间、行间等。 那一年他种的是冷矢竹和杖竹,两者开花枯死周期不同,熊猫不均匀,可以在台阶上取食。

““大熊猫王国”卧龙:进退间彰显保护珍稀动物的勇气和智慧”

到1990年,村里300多亩的坡耕地都成了竹子、乔、混搭的森林,大熊猫就不用再为食物发愁了。

谁来管理的问题又出来了。 已经实施了集体林和土地承包到家,世纪之交又启动了退耕还林,昔日荒山荒坡上都长满了树。 年,卧龙特区决定,统一森林管理资金和生态补偿,从富余劳动力中遴选生态防护林员,将各村社无法开发的集体林纳入管理范畴,所有林均由专家管理。

““大熊猫王国”卧龙:进退间彰显保护珍稀动物的勇气和智慧”

目前卧龙已有近200人接受培训上岗,管理面积约10万亩,基本上清理了特区内的森林资源管理盲区。 张树都变成了护林员。

有护林员的护卫,大熊猫们自然越来越随便了。 据统计,卧龙特区前后大熊猫活动痕迹200余处,基本分布于除皮条河谷外的全境。 雪豹、金丝猴、黑斑羚等稀有物种的种群数量和活动强度为有记录以来最高水平。

接下来,继续进行野生大熊猫dna调查,不仅扩大活动,还实现基因的合理组合。 夏旭辉表示,特区成立35年来,卧龙野生大熊猫数量从75只增加到149只,增长了近两倍。 其活动领域比1983年增加了近两倍。 在此期间,特区累计退耕还林还草数万亩,累计造林40万亩。 到去年年底,特区的森林砍伐率增加到63%,林草砍伐率增加到98%。

““大熊猫王国”卧龙:进退间彰显保护珍稀动物的勇气和智慧”

人物的巡回诊断

箭开花带来大考试

拯救大熊猫的日子

讲述人:赖炳辉(卧龙特别行政区首任主任、党委书记)

1982年,我调到卧龙,为特区的工作做准备。 1983年3月,特区挂牌后,以为很忙就告一段落。 出乎意料的是,考试持续了下来。

今年春天,邛崃山系大面积矢竹开花,卧龙为第一区域。 箭竹是大熊猫的主食竹,开花后会枯死。 当时卧龙只有75只野生大熊猫,是有记录以来最低的值。 不久,在山路上发现了饿死的大熊猫,解剖后,发现肚子里有空空,或者是还没有消化的干燥竹子。 这真让人心痛得流泪。 当时,不是发情期的大熊猫经常下山打碎玉米,偷羊。 饿了,会制造很多罪恶!

““大熊猫王国”卧龙:进退间彰显保护珍稀动物的勇气和智慧”

卧龙特区一成立,就发生了拯救这只熊猫的艰苦战斗。 上面蓝蓝的黄泉掉了下来,伸手去找熊猫。 这句话完全不是谎话。 当时,卧龙特区300多名在职人员不得不巡视山上的保护林,看看是否有饥饿的大熊猫。 动员群众在保护区内修理了许多房屋。

““大熊猫王国”卧龙:进退间彰显保护珍稀动物的勇气和智慧”

社会各界也来帮忙,外国的设备、资金和专家、从全国各地寄来的汇款单,有几毛钱、几毛钱到几百块钱。

即使有各方面的帮助,那时我们真的很害怕,可能也保护不了熊猫。 2我害怕到处打电话。 有兽医和车吗? 我又发现了一只饿熊猫。

1986年,枯死的矢竹逐渐发芽,野生大熊猫的口粮逐渐恢复,饿、饿的死亡完全消失。 今年8月12日,从核桃坪基地传来了人工饲养的大熊猫蓝天诞生的喜讯! 这意味着我们手上有对抗大熊猫生存危机的基因代码。 但是,让我们很悲惨,用电话和电报到处表示祝贺。 这意味着拯救熊猫的行动取得了全面胜利。

““大熊猫王国”卧龙:进退间彰显保护珍稀动物的勇气和智慧”

采访手记

第一代熊猫脖子的情感

赖炳辉82岁了,移居北京20多年了,记忆力和听力明显下降,刚说过的话回头就忘了,讨厌打扰外人。

11月2日下午,记者拨通了他的手机,他马上接受了采访的邀请,只是提议改到第二天。 随后,家人谈起卧龙特别行政区时,赖炳辉目光炯炯,放下电话,去找30多年前的工作笔记本。 为了验证时间和数据,他给卧龙特区打电话建议第二天采访,是为了尽量准确。

““大熊猫王国”卧龙:进退间彰显保护珍稀动物的勇气和智慧”

采访后,他还打了三次电话:记者,对不起,我想还有不清楚的事件。 对… …

1983年至1990年,赖炳辉担任卧龙特区主任、党委书记7年,有人因此被誉为第一代熊猫特首。 他说,我很喜欢这个称呼。能够见证并参与熊猫保护新模式是我一生的荣幸。

退休后也关注卧龙,关注熊猫。 家人说,每次参观动物园,老人都会对着熊猫看一两个小时。 在卧龙看起来还不够吗? 赖炳辉回答说:看大熊猫怎么样才能看够呢?

标题:““大熊猫王国”卧龙:进退间彰显保护珍稀动物的勇气和智慧”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3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