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1字,读完约3分钟

天回汉墓出土医学竹简常湖川摄/光明照

天回汉墓出土经穴漆人常湖川摄/光明照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近日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成立。 该研究院是四川乃至全国唯一的涉医出土文献文物研究中心,其成立将为全国出土医学文献文物研究提供高水平的研究平台,为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快速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成立”

据说该研究院的成立源于去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镇的汉墓中出土了大量医简和精良制作的人体经穴漆人。 经考证,这些医简是古代神医扁鹊医派的失传医书,是迄今为止数量最大、最能反映秦汉时期中医原始面貌的出土文献,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成立”

迄今为止,成都中医药大学由数十名中医和古籍文献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通过5年的研究,已经完成了天回医简副本的知识阅读、注释,取得了一点初步成果,研究院将进一步深入研究。

从描述疾病到诊断疾病、治病,天回医简形成了完善的中医临床诊疗体系,与我们今天的中医理论完全一致。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李继明表示,这些成书是战国晚期扁鹊及其弟子的著作,是中医诊疗体系的源性文献,在中医学术的飞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成立”

1.9部医书各有所长,一览扁鹊学派的临床体系

天回医简是大量的单张医简,既没有注明规定的书名也没有注明作者。 这些医简是西汉时期抄写的,根据里面记载的人名、地名等的复制品和书写风格,初步推测是在战国末期写成的。 李继明说,天回医简中多出现古人曰等字,古时为扁鹊通假,天回医简应是失传的扁鹊医派作家。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成立”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传黄帝、扁鹊的脉书,五色看病,知人死生,定罪,可治,定药论,甚优。 专家认为,扁鹊医学最突出的标志是五色脉诊。 天回医简中关于脉诊、五色诊病、经脉和针刺的文案非常丰富,而且提到石法,与《史记》的记载相互印证,可以证明这些医书与扁鹊的人密切相关。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成立”

天回医简文案约2万字,长、宽不同,写法不同。 专家根据简明文案,将920余本简(含残简)总结为9部人体医书和1部兽医书:《biXi诊断法》讲五色脉,论述五色脉、脏腑和疾病的关系。 《诊疗论》讲述脉象与疾病及死亡的关系《六十药方》有处方60张,涉及的病名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伤科等科的疾病。 《诸病一》、《诸病二》共268本简,相关处方和医病理论数量相当多。 《十二脉(附相脉过)》和《别脉》论述经脉。 《刺数》是专门研究刺法和针方的“逆序五色脉藏验精神”涉及病理学。 《医马书》讲授马病的治疗。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成立”

天回医简都是临床医学书,用来治病的。 从诊断开始就人体进行说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诊断专著。 李继明说,9部医书分别从诊断法、病症、病证方、经脉等角度进行了规律总结,是理论支持的临床治疗之本,形成了较完善的临床诊疗体系。 其中,《biXi诊断法》《诊疗论》《逆序五色脉藏检查精神》三部分别从肝脏、脉象、血色三个角度总结诊断方法,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通过望闻切四诊合参的做法,探求病因病性和病位,人与自然相通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成立”

《六十病方》是天回医简的药方集锦,在药物配伍剂、病症名称、治疗方法及禁忌等方面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临床医生对病症的认知和治疗方法及临床经验。 60多种病症、近100种方剂、8种剂型、近200种药物… … 丰富的文案和自然取材表明了这本书在医方论述方面的成熟和完善。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成立”

天医简以五脏为中心,脏像和经络理论比较完善,分类分科,文案比较成熟。 李继明告诉记者,9部人体医书涉及病机、治、针灸、脉象等多方面的文案,与以往出土的医简相比,该简药方的药味数量增加,药品丰富,病案繁多,体系完整,改写了对古代中医的认知。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成立”

2 .漆人完美精致,针灸理论更是追溯了新的起源

与天回医简一起出土的人体经穴漆人漆色光彩夺目,各部分比例适宜,人物形象五官、肢体刻画准确,经络线清晰。 在这个14厘米高的漆人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119个穴位,22条红色经脉和29条白色经脉交织在一起,不同的位置画有心肺、肾盆等字。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成立”

据介绍,天回人体经穴漆人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其出土为研究古代经络经穴的起源和迅速发展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资料。

经脉腧穴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术和临床实践的核心理论 针孔最初的记载形式是复制品,然后有图纸,最后有模型。 众所周知,目前经脉记载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但只有文案资料,缺乏直观形象的人体经穴图和实物作为研究参照物,经脉的具体方向和针孔的准确位置难以确定。 1993年,四川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的针灸漆人,打破了实物资料匮乏的困境,但此人只有经脉循环,没有针孔标志,且留存不完整,可考证的消息相对不完整。 天回医简及经穴漆人像的出土,再次为早期经脉腧穴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客观的文案资料和形象的医学模型。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成立”

漆人模型上的经脉路线与出土的医简副本有密切的关系,相辅相成。 其创制起着上启下的作用,其制作时间大致在马王堆帛书之后和《黄帝内经》之前,对梳理先秦至汉代针灸学术史迅速发展的脉络有着重要作用。 李继明表示,马王堆帛书虽为十一经脉系统,但绵阳双包山漆人只画了十条经脉,均与相对成熟的《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系统有很大差异,但表现出一定的传承关系。 比较这些古代不合并期相关医学典籍,进一步深入研究天回出土文物文献,对探索针灸学术流派的优势和快速发展的脉络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成立”

天回医简中,40株竹简记载了40首针方,这位命名为“刺方”的医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针刺方书。 书中包括痛症、意识、脏腑、皮肤、五官等各科病症,30个确定穴位、10个致病位的记载强调了扁鹊医学针刺疗法是被疾病刺伤的。 《刺方》对单侧和双侧穴位的确定和漆人的经穴描写体现了针刺处方的辨证思考。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成立”

天医简载有灸法、石法、熨法、刺法,《刺方》中记载的刺法反映了当时针灸临床选穴、配穴、处方、刺激量化等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是探讨刺法、定义法、牵制法的重要 李继明说,人体经穴漆人和天回医简对针灸的记述为揭示先秦时期四川针灸学派的面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展示了巴蜀医学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储量。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成立”

3 .文案展现源性优势,揭示中医药快速发展的脉络;

天医简单分类分科,风、瘕、瘅等都被提到了,‘ 瘅病达13种,有&lsquo。 黄瘅‘ 来源于骨痂等病情、病位的名字。 李继明说。 天回医简将疾病分为几大类,大类下结合病因、病位、病情分为几个小类,在众多病名中实行复杂缜密的思想,从引发疾病的主要因素和病变发生的病理机制上认识和把握疾病,体现出对症下药的优势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成立”

《六十病方》中多次出现蜀椒川防风等药材,表明四川中药入药较早。 天回医简概述了药物疗法、灸刺疗法及失传前夕的批评、犮等做法,总结了规律,体现了扁鹊医学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科学的治疗依据。 李继明说,再次看天回医简对病症的说明和治疗方法的说明,完全符合对现代中医的认识,2000多年前按疗程治疗的理念至今仍适用。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成立”

而医简充分利用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等多种辨证做法,如肠瘅、饮食多、空腹呼吸少、得饿则强调病因与脏腑的辨证关系,体现出明显的辨证思维。 天回医简创制期是中医辨证体系的建立时期,其中相关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和病因辨证是中医最核心和重要的辨证方法,为后世辨证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成立”

天回医简是包括《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理论体系的源头,它的出现至少在汉代以前就有较为完善的中医临床诊疗体系,证明其早于《伤寒论》所代表的临床体系多年。 李继明说,扁鹊医书和黄帝医书脉相承,天回出土的医简用更加清晰的医学解说创造了中医治病的临床体系,为中医治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来源论说。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成立”

医简是一部比较成熟的手稿,体现了古人的讲究。 李继明告诉记者,精装版的毕昔医书是医家传世之本,它所展现出的中医理论和临床体系展现出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和中医药源远流长的快速发展脉络。

(李晓东周洪双景小峰)

标题:“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成立”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2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