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11字,读完约10分钟

【光明学术笔谈】

作者: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

这次主持: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这次的主题:新时期的农业和农村

主持人语

习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解决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 新时期,三农事业要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为中心推进。 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术,根本目的是真正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刘守英:中国农业的转型与现代化”

振兴乡村是一项全球性、历史性的任务,全球性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密切相关,历史性是指这一任务具有长时间性。 习总书记强调,在农村振兴战术实施中,解决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关系的顶层设计和基础探索的关系需要增强市场决策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与大众获得感和适应快速发展阶段的关系。 因为农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只有各方充分、良好地合作,才能最终实现。

“刘守英:中国农业的转型与现代化”

实施农村振兴战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 为了对新时期三农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知,深入了解农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相关议题,我们撰写了三篇文案,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三权分置改革的重要性、消除农村贫困的重要意义三个方面,提供了认知新时期三农问题的三个视角,有益于三农行业的研究总结

“刘守英:中国农业的转型与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当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转移到优质快速发展阶段,农业快速发展也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

新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过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是农村集体所有制制度下探索农业现代化的阶段。 为了推进农业向工业国的转变,国家在农村实行农村土地集体全部、农产品统一购买统一销售和农业户籍制度。 由于耕地面积减少,农村生活人口迅速增加,大部分集中在农业部门,农村生活的人地关系越来越紧张,人地比率从1949年3.92亩/人下降到1978年2.23亩/人。 由于作物新品种、施肥等现代技术的引进和加速使用,复种指数的增加和播种面积的扩大,土地生产力得到提高,粮食单产从1950年的1.16吨/公顷提高到1978年的2.53吨/公顷。 但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此期间处于停滞或下降的状态,1952年至1957年间,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仅增长1.66%,1957年至1978年间,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年0.2%的速度负增长。 因此,这一阶段的农业支持着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但因为农业结构单一,农民生活贫困。

“刘守英:中国农业的转型与现代化”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农村改革和结构转型主导的农业现代化阶段。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制度化,使农户成为农业快速发展的主人。 农村制度改革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增长,1984年粮食单产比1978年增长42.8%,年均增长5.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加速,乡镇公司迅速发展,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成为缓解农村生活人际关系的主力,农业从业者从1978年的92.9%下降到1992年的77.7%。 但是,由于农村工业化下农村劳动力离不开土地的制约,农村生活的人际关系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缓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很慢。

“刘守英:中国农业的转型与现代化”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年前后,是农民远离出土村的农业现代化阶段。 农村流动市场开始快速发展,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等农业投入的持续增长,推动了土地生产率的稳步提高,农村改革和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农业劳动力劳动力减少,农作物雇佣价格上升,机械化投入大幅增加。 2000年间,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46%,农业人均总产值年增长率达到14.11%,同期亩均产量年增长率为1.73%,标志着农业现代化走向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的模式。

“刘守英:中国农业的转型与现代化”

目前农业的迅速发展正处于历史的转型期

2009年,我国第一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例首次下降到10%以下,年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例开始低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例,农业现代化在年前后进入一个转型期,农业内涵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农业快速发展模式满足温饱。 农业的迅速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变革特征。

“刘守英:中国农业的转型与现代化”

表现之一是农民的代际分化。 随着农民外出从事非农就业成为常态,农户非农收入份额上升,农地经济重要性下降,农村家庭内部分工稳定,农二代和农一代代际分化明显。 年,农民工平均年龄35.2岁,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占50.4%,90后占43.2%,00后占6.4%,进城农民工中购房占19%,义务教育阶段占孩子在校率98.9%,38%的进城农民工在自己居住城市的本地 农二代对乡土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表现出离开土、离开农业、工作、留城的倾向。

“刘守英:中国农业的转型与现代化”

其二,土地市场迅速发展和规模化经营已做好准备。 土地流转已成为农业经营者扩大经营规模的重要途径。 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土地流转率分别为9%、11.6%、3.86%; 截至2007年,三大地区农地流转率分别达到26%、31%、20%。 年,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动面积达到5.39亿亩,为年的2.88倍。 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表明,耕地规模化耕作面积占全部实际耕地耕作面积的比例为28.6%,规模农业经营者农业生产经营者1289万人。

“刘守英:中国农业的转型与现代化”

的三个表现是农业经营主体的多样性。 耕地流转流入主体、流入专业合作社和公司的比例分别从年的11.9%、8.08%上升到年的21.6%、9.67%。 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大量出现,截至年底,全国共有家庭农场60万家,比去年增加了4倍以上。 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有217万人,各类返乡乡村创业者累计达到780万人。 尽管农户仍然是主要的农业经营者,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开始向多元化经营方向迅速发展,他们在应用新技术、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开拓新市场、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等方面呈现出与以前流传的小农不同的新态势。

“刘守英:中国农业的转型与现代化”

其四,农业迅速发展的动能发生了变化。 以农业机械为代表的现代要素的投入代替了农业劳动力等以前流传下来的要素的投入,成为农业快速发展的新动能。 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0亿千瓦,主要农作物农业收入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农业生产方法转为机械作业为主因素匹配阶段。 农业科技进步多为农业生产过程、农业资源配置及农产品,为混合化、专业化做出了贡献。 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8.3%。

“刘守英:中国农业的转型与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

在农业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我们有必要重新定义农业。 未来的中国农业要实现根本性的变革,就必须重新认识和定义农业。 不能简单地将农业定义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服务者和从属产业。 农业生产是以土地为载体,与有生命的动植物交往的完美的自然再生产过程。 只要与土地结合,与有生命的动植物交往,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再生产过程和创造过程都属于农业范畴。 农业内涵的开拓,为未来乡村空之间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活动多元化奠定了基础,可以促进农业功能从单一的粮食农业向健康、特色、生态、休闲、文化、历史、教育等方向的快速发展,成为多功能、复合型的农业

“刘守英:中国农业的转型与现代化”

在农业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有必要重新定义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应告别农业占gdp的份额在审视农业重要程度之前就有所传承,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第一,农业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是对基本民生的基础保障。 二是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减弱,农业提供食物安全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三是农业功能扩大,从生产扩展到生活和生态功能,对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四、 农业供给质量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重要性和地位至关重要,农业供给由低而杂,实现由高而杂的转变,是农业行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

“刘守英:中国农业的转型与现代化”

在农业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有必要为农业转型提供进一步的制度供给。 稳步推进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确定农地集体所有权,保障集体成员农地承包权,赋予耕作者稳定的农地经营权,建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农地权利基础。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制度,提高农户人力资本和农业经营能力,快速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有机联系,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同结构,促进农业快速发展方法的转变。 以服务规模化、区域产业规模化、市场专业化为纽带,促进农业分工效率的提高,探索农业规模报酬实现方法。

“刘守英:中国农业的转型与现代化”

在农业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有必要通过农业工业化来提高农业的收益率。 农业转型突围的关键是找到农村产业突围的道路,建立强大的农业。 作者认为,农村产业快速发展的唯一路径是农业工业化,其本质是各种生产要素比较有效的组合,以及生产要素组合方法连续发生从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规模报酬的增加 其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土地配置制度改革、资本下乡、城乡人力对流和农村资源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使农民工收入不会高于城市其他领域,促进农业多功能化和农业产业的融合与分裂,探索农业工业化的路径。

“刘守英:中国农业的转型与现代化”

在农业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有必要通过城乡融合进一步激发农村活力。 乡下农业天赋很强。 城乡融合是农村搞活和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其路径是促进城乡之间从通到融。 即消除城乡之间的壁垒,消除制约农村活力和农业快速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壁垒城乡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包括乡村要素向城市流动和城镇要素向乡村回归在内的城乡共同快速发展,共同繁荣,相互有需求, 城乡融合的目标是:两个空之间各司其职,城市有城市功能,乡村有乡村功能。 体制创新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关键,核心是城市向乡村开放,乡村向城市开放。

“刘守英:中国农业的转型与现代化”

光明日报》(年07月14日11版)

:刘骄傲审查篇: admin

标题:“刘守英:中国农业的转型与现代化”

地址:http://www.cq828.cn/hjqh/2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