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7字,读完约4分钟

作者: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快速发展学院教授)

贫困的减少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减贫实践,共同构成了完善的中国减贫故事。 中国广袤而千差万别的农村,是这些故事的第一发生地。 农村脱贫的历史是农业和农村快速发展的真实写照,农村取得的伟大减贫成果,反映出中国三农事业取得了重要成绩。

“李小云:减贫是“三农”从业的一面镜子”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普遍贫困。 处理温饱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复制品。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的土地改革和后来政府推进的农业技术变革,是典型的制度性扶贫措施,在扶贫上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教育、卫生和人均预期寿命的明显改善表明贫困状况得到了很大缓解,这为之后的大规模减贫奠定了基础。

“李小云:减贫是“三农”从业的一面镜子”

1978年以来,中国消除贫困的努力更加系统和具体。 19781985年,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25亿,农村贫困人口的一半在这7年里摆脱了贫困,这一时期农村贫困的缓解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排在首位。 1985年以后,农村工业化加速发展,为农村减贫提供了农业以外的动力。 1990年以后,农民从土出村参与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农民收入中来自打工的收入比例从1995年的33%增加到2005年的48%。 大量的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工业和服务业赚取收入,以收入转移的形式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 农业的快速发展、乡镇公司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共同构成了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快速发展模式。

“李小云:减贫是“三农”从业的一面镜子”

需要强调的是,1986年以后,农村减贫难度增大,贫困发生率减少的速度减缓,政府正式启动了有目标的有计划的扶贫干预,特别是1994年启动了《国家八七扶贫计划》。 在政府有计划的减贫努力下,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明显加快,农民收入继续提高。 到2000年,我国贫困人口进一步下降到4.6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9.8%。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有计划有目标的扶贫是中国特色快速发展性扶贫的重要实践经验

“李小云:减贫是“三农”从业的一面镜子”

进入21世纪后,导致贫困大规模减少的经济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 gdp增长率下降,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要素投入,以创新和费用为主,贫困人口的支出和人力资本储备难以适应这一经济趋势,贫困人口难以直接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扶贫任务比历史上的任意时间都困难,农村扶贫需要超常规的扶贫战略。 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 为了实现年绝对脱贫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大大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行了一系列扶贫体制创新,建立了到年全面实现绝对脱贫目标的制度保障。 是实施第一书记指挥的集中统一领导体制,为新形势下的扶贫攻坚提供制度供给。 二是建立直接针对贫困群体的建设卡贫困群体识别机制,为长期以来贫困群体瞄准障碍机制发生根本变化创造条件。 三是对贫困者贫困原因进行分类,做出五项具体安排。 四是创新扶贫模式,实现因地制宜的精准扶贫。 五是实施第三方独立审查判断。

“李小云:减贫是“三农”从业的一面镜子”

实施反贫困运动以来,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 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年的16567万降至2019年底的551万,贫困发生率从年的17.2%降至0.6%,整个地区的贫困基本得到了处理。 新时期扶贫工作之所以能取得这样显著的成果,首要的是精准扶贫运动所采取的一系列扶贫制度的创新,谱写了中国扶贫的新篇章。

“李小云:减贫是“三农”从业的一面镜子”

光明日报》(年07月14日11版)

:刘骄傲审查篇: admin

标题:“李小云:减贫是“三农”从业的一面镜子”

地址:http://www.cq828.cn/hjqh/1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