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583字,读完约14分钟

大山深处教育合作凯歌

—江苏海安和云南宁蒗32年的教育对象之路

光明日报记者郑晋鸣

这是看起来很平凡的事件。

32年前,一群江苏海安人来到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创办学校,成为千万少数民族孩子的“叔叔”,因此开创了东西部教育合作的先河。

在32年的坚守下,10次、281位“海安叔叔”不仅培养了许多学生,还激发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热情。 这种教育资源的扩大,突出了教育的本质,带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和全面振兴。

《宁海之约》:治理贫困先治理愚昧,木材改变人才

相对于32年前的宁蒗,“愚”和“穷”就像一根绳子上的两个活结,相互交织在一起。 宁蒗人知道,治贫先治愚,教育带来的变化才是最根本最持久的。 于是,东西部教育合作的“宁海之约”应运而生。

宁蒗俗称“小凉山”,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平均海拔2800米,全县人口26万人,有彝、汉、梨、普米等12个民族。 记者们从丽江机场驱车到宁蒗走了三个小时的山路。 一边是高山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 长期以来,贫困与落后,就像这条蜿蜒的山路,紧紧围绕着宁蒗人的身心。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宁蒗的贫困有其特定的历史因素。 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是一个以奴隶制为主体,封建领主制、原始共耕制和母系制等多种社会形态并存的多民族聚居地,长期停留在刀耕火种、游牧游耕的生产状态,没有人认识汉字,很多人甚至不认识彝文。 新中国成立后,宁蒗进入了“跨越千年”的社会主义社会,但由于没有先进的知识和文化,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宁蒗的教育起步更晚,质量更低。 “以前宁蒗往年的平均分与丽江周边县相差100分,即使有高考录取分数为30分的民族关怀点,也没有一个大学生。 ”。 据宁蒗教体局局长张达峰介绍,当时宁蒗中高考成绩常年在丽江地区各县垫底。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扶贫先助智,治贫先治愚。 ”。 宁蒗县委书记阿苏大岭认为,任官,必须考虑造福一方长久以来的好处。 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后,马上决定“要从根本上杜绝贫穷,就不能让子孙后代再贫穷下去。”

经过实地考察,阿苏大岭“选拔”了8千英里外教育处于江苏省领先水平的海安县。 当时,海安需要用于教育硬件建设的木材。 双方很快达成了“木材交换人才”的“宁海之约”:海安派优秀教师力量全权接管学校,宁蒗以优惠价格为海安提供了紧缺木材。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于是,宁蒗投资100万元,海安选拔33名骨干教师,以宁蒗、海安两县县名第一字命名的“宁海中学”正式成立。 1988年8月25日,33名海安教师拖着家带口近100人,走上了8千英里外的支教之路。 四天三夜,车到了宁蒗,老师们已经精疲力尽了。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梅德润被海安县教育局点将,担任宁海中学首任校长。 他告诉我们,刚来宁蒗的日子,一辈子也忘不了,心里很满。 “来这里的第二天,遇到泥石流,直接冲进了我们住的木制房间。 我和妻子用身体按门框也没用,我看着被子里的东西都在里面。 ”。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为了保证按时入学,梅德润命令,大家用铁锹铲,用锄头挖,用手运走。 梅德润说:“许多同志的手臂颤抖了,鞋底也被铁锹切成两半。”与在家乡海安教书相比,这个队伍似乎有着更艰巨和更重要的任务。

住在用木板隔开的简易宿舍里,用塑料管喝着从山上收到的满是泥的泥,变压器跳闸没电了,饭也停不下来。 “海安的教师无法管理民族学生”的质疑。 ……一位老师在日记中写道:“抬头看无尽的山,低头看泥巴,想家,但家,最终想到了这一行的责任。” 作为支教队唯一的单身女教师,刘卫琴当时24岁,但她坚信,选择吃苦的是“面对学生,我会振作起来,体验人生的一切价值。”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我的心愿,到处都是。 历经千难万苦,宁海中学正式开学,也开辟了宁蒗教育的蝴蝶变道。 随着教育和地区快速发展的步伐,1993年,海安抽查骨干加强宁蒗民族中学高中部,2006年开启“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合作模式,年集中力量开办“海安班”……32年,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宁海约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海安叔叔”:出身大学生,贫困家庭

32年来,海安的骨干教师从黄海之滨前到继任者小凉山,将爱和知识撒向深山。 他们怀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理想和热情,带着山里的孩子陆续上课,拿到书,带着2万多名初高中生、1万多名大中专学生出山。 宁蒗人深刻理解知识改变命运,使彩人生变得明亮。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老书记阿苏大岭在县干部会议上说:“海安教师是我们宁蒗12个民族的亲人,是我们孩子的叔叔,是我们各族人民的叔叔! ”。 在宁蒗家庭中,叔叔享有最高的敬畏和尊重,是“海安叔叔”背后,宁蒗民对海安教师最大的肯定。

景明是踏上宁蒗大地的第一位海安教师,从一开始来到宁蒗,当地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素质让他感到惊讶,更觉得使命的重大,在他心中,宁蒗教学的变革,都要从来到这里的教师开始,在每个微观过程中发生。

1990年,来宁蒗的第三年,景宝明的妻子丁林秀突然生病,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是食道癌晚期! 拿着电影,景宝明的眼泪瞬间流了下来。 在他心中,妻子和他一起远离家乡扎根的宁蒗已经是大义,但自己“说要和她一起去看医生,但工作太忙了”。 为了让妻子安心接受治疗,景宝明把她送到江苏老家,一边停课一边照顾妻子,总是惦记着8000英里以外的孩子们。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学生们听景老师做家务,自愿捐款,三毛、五毛、一元、二元……一张纸质票堆起来有1200多块。 要知道,在当时的宁蒗看来,1200元足够一个家庭生活两三年。 得到热情的捐款后,景宝明双手颤抖,心中万感交集。

这里的心境平静是我的故乡。 在妻子丁林秀的心中,宁蒗不仅已经成为丈夫心中的归属,还成为了她的第二个家,宁蒗山里娃,他们的孩子。 她继续催促宁蒗快点回来。 在妻子的理解和支持下,景宝明走上了“返乡”之路。 然后这次分手,成了他和妻子永远的分手。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朱朝书带着全家去宁蒗支教。 1995年,当时的朱朝书担任高三班主任,年过70的父亲在老家生病住院,焦急万分,但高考就在眼前,复习准备工作无法放松,只好请妻子回家乡照顾。

“去宁蒗! ’为了让儿子放心地告诉我,等病情好转一点,老父打算跟着媳妇回宁蒗。 朱朝书一开始坚决反对。 因为害怕老父多次重复而错误治疗。 “我一天能吃一碗饭。 可以! ’一面说着宽慰的话,老人在出门前偷偷把自己年迈的寿衣塞进了行李。 长距离的摇晃,气候异常,老人到了宁蒗就没病,只有11天就离开了人世。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学生们听到消息后,一起抱着火葬用的木材,翻了两座山为老人送行。 朱朝书说,他的父亲,永远留在“小凉山”。 他现在所有的担心都在宁蒗身上。

另外,连续教5次的“最牛钉子户”丁爱军蒋蓉夫妇、筹集18万元设立专业奖学金的徐爱辉、向常年遭受“疥疮”折磨的全校女学生申请医疗费的郑建华、孙亚琴……各自的“海安叔叔”背后,都深有知识。

1985年出生的彝族年轻人杨克干,现为民族中学德育室主任。 “如果没有海安老师,我和姐姐们可能还在放牛呢。 ’杨克干还有四个姐姐,姐姐、二姐姐没读书就早早和人结婚了。 海安老师来了以后,三姐、四姐都考上了中专,毕业后也找到了好工作。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宁蒗的12个少数民族之一普米族,在新中国成立前,3800多个民族中只有一个学过汉文,但听不懂。 今年,距离宁蒗县80公里的巴珠村普米族姐妹花杨志秀、杨志春实际上考上了大学,成为族中罕见的事情。 姐妹俩被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录取,一个超过两条线24分。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上大学是她们改变命运的机会,让我们看到外面的世界。 ”。 一下子出了两个大学生,一次也没有出过大山的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希望,未来有了不可替代的东西。

32年来,281名海安教师累计培养了20000多名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输送了10000多名大、中专生。 其中有9名市高考状元和6名市中考状元。 在海安教师的教育引导下,曾经贫困落后的宁蒗成为云南教育的标杆,无数少年凭知识改变命运,从放牛娃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宁海效应”:将自强刻在骨子里,通过奋斗成就未来

海安教师不仅推动了宁蒗教育的快速发展,他们还进一步将“宁海模式”扩大为“宁海效应”,改变了一个地区的生活习性,使宁蒗人今后更加有活力,集中了提升的力量。 宁蒗从此有了内源性快速发展的“发动机”,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稳定地走了很远的路。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1989年,在宁海中学创立后的第一届中考中,人均平均分数、升学率全县第一的成绩打响宁海中学。 当时师资力量最强的宁蒗第一中学校长发布动员令说,不能让一中落后于宁海中学。 从此,宁蒗教育系统“戏剧连台”形成了全县各学校纷纷施压,学习、借鉴“宁海模式”的成功经验,效仿典范,教育研究争先恐后的优,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去看书! 去宁海中学读书! 竞争读书的风气在宁蒗中兴起。 的竞争,带来的不是冲击,而是明确的快速发展方向。 自古以来,家家户户都争着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宁蒗人把重教崇教融入血脉,陷入言行中,找到了阔步的自信和动力。 海安教师给宁蒗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更是精神,他们的风格、品格、心灵,影响了宁蒗一代。

最初的海安教师刚到宁蒗,对当地师生的疲劳状态感到惊讶,很快就把海安的工作习惯转移到宁蒗身上。 鼓励学生6点起床上课,21点晚自习上课。 班主任每天最先来到教室,最后离开……学生生活习惯的变化,带来了家庭生活的变化,海安教师对教育认真敬业的力量,也模仿了宁蒗当地各行业的工作人员。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宁蒗人说:“江苏教师早上起得最早,晚上睡得最晚,他们改变了我们的时间观念,把早上宁蒗的表往前拨了两个小时,把晚上的时间往后拨了两个小时。 ”。

宁蒗县委常务委员、推进部部长李联鸿是宁海中学的第一个学生。 “如果不是海安的老师,我可能一辈子都困在山里下不去。 现在没有。 ’李联鸿告诉记者,下山的孩子很淘气,上课从来不认真听,全班不管下课总是闹,海安老师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老师伤了三根肋骨,那时我想可以不去上课。 没想到老师一天也不休息,一边包扎,一边给我们讲课。 嘈杂的教室,连针掉下来的声音都听到了。 李联鸿说,那一幕是自己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自己第一次感觉到人有精神支撑。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我1990年上过宁海中学。 现在,宁蒗县信访局局长杨才能力,深深记得海安老师的责任,那样的常规责任。

“上学的时候,天还没亮,老师就在门口等着,数一下学生有没有来。 ”杨才说:“那个时代,我从没见过那样的老师,很特别! 我想起来了”。

由于高考志愿填得不好,杨才华错过了自己心仪的学校,不得不出去打工,但在打工期间,海安老师说的“知识才是改变命运”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不甘心的杨才收回教科书,通过成人高考,进入西南政法大学。 “遇见海安老师可以说是我人生中最幸运的事。 ”。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热心努力也未必困难。 切腹吐血的海安教师,成功建设了教育高速公路,这条路通向宁蒗的每一家,通向每一个宁蒗人的头。

随着更多学子的命运和当地精神面貌的变化,宁蒗民的观念被彻底扭曲了。 “勤奋、敬业、负责、员工细心,海安教师对当时的宁蒗一中、各中小学乃至整个地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老百姓知道这是唯一的路,是希望之所在。 ”阿苏大岭说。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一所学校的办学意义不仅仅是对教育的影响。 这些海安教师消除疑虑,振奋精神,学校的效果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 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给宁蒗带来了新观念、新思维、新气象,用先进的智慧在荆棘中开拓了文明之路,用博大的爱在荒原上树立了精神丰碑。 他们独特的大爱和智慧、精神和业绩,将永久载入中国教育史册!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记者的手记

教育将打开智慧之门[/s2/]

摆脱贫困必须丰富口袋和头脑。 无论多么痛苦也不能折磨孩子。 无论多么穷也不能让教育变穷。 从“宁海之约”迅速发展到“宁海模式”,产生“宁海效应”,是观念上的进步,也是激活竞争机制的结果。 宁蒗教育长期在山谷游荡,连年稳定组成全丽江第一方阵,给全市乃至全省的民族教育带来了冲击波和催化的效果。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重视教育,快速发展的教育在宁蒗已成风。 16年前,第四轮支教的王加云、陆瑞华夫妇结束了在宁蒗的三年支教生活回到了海安。 去年,夫妇再次来到宁蒗加入第十届支教队。 他们惊讶地发现许多同事都是他们的学生。

王加云是15年前教的学生杨学英坐在斜对面。 杨学英感慨地说,15年前的她不敢相信“长大后我会是你”的话会真实发生在她身上。 同是王加云的学生熊辉,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走上三尺讲台,接过接力棒。 “我选择了回故乡。 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飞到更高的地方。”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从此,宁蒗人知道,只有卷起袖子努力,才能有光明的未来。 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促进了全县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撼动了宁蒗子的青春梦想,推动了贫困县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宁海效应”从教育行业发展到了更广阔的文化行业和经济行业,“宁海模式”的内涵也有了新的快速发展。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近年来,出山学子一万人毕业回乡,他们继承支教精神,肩负建设和管理宁蒗的重任,活跃在当地经济、社会各行业,成为宁蒗全面脱贫的中坚力量。

走上脱贫之路的宁蒗,乘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快车,开始走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之路。 据悉,全县财政收入从1988年的696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3.1亿元,增长了45倍。 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197元到2019年的19360元,增长了98倍。

“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蒗宁海民族中学和海安班培养了大中专毕业生7454人,近3年来有5名学生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今年,海安班全班45人参加了大学入学考试,只有1人在一条线上只差2分,其他都达到了一条线。

群山被阻断,无法阻止宁蒗的迅速发展和前进的脚步。 大江横渡,阻隔不了宁蒗各族人民渴望幸福的希望。 教育打开了这个民族千年来闭塞的大门,打开了他们的智慧,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进步和快速发展。

光明日报》(年09月06日01版)

标题:“大山深处奏响教育合作凯歌”

地址:http://www.cq828.cn/gygq/6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