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65字,读完约10分钟

60余年党龄70年教龄,一生捐躯储蓄,名不见经传,影云淡风轻

教授侠侣捐赠了上千万元,深藏功名

本报记者李伟

7月3日,华中科技大学崔昆夫妇捐赠400万元,设立新生补助金。 整个捐款没有仪式,没有拍照,所以老人说不要专门普及。

崔昆夫妇在书房一起看了早年唱俄语歌的视频。 本报记者李伟摄

但是,消息最近传遍了校内,再次打动了喻家山。 从年至今,崔昆和夫人朱慧楠教授的捐赠助学累计达到1000万元。

过了九旬的教授夫妇,深藏功名,投千金,一生捐躯储蓄,被誉为侠侣的义举。 经过多次工作,崔昆夫妇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一件衬衫穿了30年,三件捐赠了上千万奖学金

在这三个小时的采访中,谈到了捐赠的事情,老人总是说:“没什么,待遇好,两个老人没有钱花,老了,手头有积蓄,做着有益于社会的事。”

说起钱,风风火火。 其实,两位教授在科研行业勤奋好学,生活中非常勤俭,不是土豪。 崔昆夫妇位于华中科技大学校内院士楼的家里,记者看到两个九旬老人依然自己做饭,出生于山东的崔昆负责烧勺,来自广东的老伴负责炖菜,分工确定,饮食清淡,饮食清淡。

“九旬教授“侠侣”捐成千上万元助学 捐资没有仪式不留影”

崔昆一件衬衫穿了30年,在媒体的报道中,备受公众的关注。 在采访中,崔昆没有想到,他给记者看了他认为新的夹克。 这个才穿了十几年,还能穿,为什么要买新的? 他说

崔昆想起了年初捐款支持的初衷。 当时,中央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鼓励社会捐资补课,另外,杨绛在网上表示,自己和钱钟书的稿费和版税都捐给了母校清华大学,成立了&lsquo。 好的读书奖学金。 受此启发,我们俩也决定存钱捐资,为社会做贡献。

“九旬教授“侠侣”捐成千上万元助学 捐资没有仪式不留影”

年,崔昆和夫人朱慧楠、女儿崔明玲共同捐款420万元,为学校设立了勤奋的励志助学金,数额每人8000元。 的工学部负责人解释说,由于崔老师家里的积蓄,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崔老和家人制定了一个计划,捐款在五年内完成。

“九旬教授“侠侣”捐成千上万元助学 捐资没有仪式不留影”

作为教职员工,如此巨额的捐赠在学校历史上极为罕见。 有人提议将崔昆夫妇的名字命名为奖学金,被二老拒绝了。 这件事在捐赠完成之前不为公众所知。 年,两位老人又拿出180万元,再次勤奋地注入奖学金。

到今年7月3日,两位老人决定再捐赠400万元,设立全校新生补助金,两位老人计划用4年时间完成这笔捐赠,并向崔昆院士捐赠99岁。 在采访中,关于这个决定,两位老人仿佛在谈论极其普通的事件。 朱慧楠教授说:“崔昆,我们还是在三年内努力吧。 赶紧走吧。

“九旬教授“侠侣”捐成千上万元助学 捐资没有仪式不留影”

记者还不知不觉中发现,疫情期间,两位老人还支付了100万元的特别党费。 对此,两位老人表示,疫情期间,中央英明决定,生命至上,医务人员逆行救治患者,令人感动。 两人住在学校,也很在意学校,定期有人来打发日常的需要,处理了后顾之忧。 在情报上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捐款,两人想尽一份力。

“九旬教授“侠侣”捐成千上万元助学 捐资没有仪式不留影”

有着相似的经历,决定捐款后一拍即合

为了贫困生真正处理问题,两位老人对于如何设计成人数量、额度有自己的计划。 他们考虑到贫困生的比例,每件8000元的金额参照国家奖学金标准,加上最新的新生补助金,全校有一千多人将得到资助。

捐赠的事是谁说的? 达成协议花了多长时间?

对于记者的疑问,两个老人几乎同时脱口而出,所以没有必要多商量。

原来,崔昆夫妇学历相当,经历相似,遇到大事也有共同看法,关于捐赠奖学金,不需要多商量,一拍即合。

两个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老人都经历了日本的侵略战争,在年轻的年龄无家可归。 朱慧楠是家里的长子,背着妹妹,家人流离失所。 有一次,他们刚从隐蔽的防空洞出来,下一分钟,那里被日军飞机炸毁了。

为了读书,年幼的崔昆在父亲的支持下,从山东扒火车,辗转了80多天去了成都考试大学。 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崔昆报考了向西迁移到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机械系。

瘦子崔昆,给稻田打农药,打工挣学费。 现在回想起来,他觉得兼职可以吃可以喝很满足。 能在学校过节吃火锅肉,他也很幸福。

百般锻炼的崔昆在新中国成立后,投身于华中工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的创建。 崔昆在哈工大读俄语预科班时,遇到了来自中山大学的朱慧楠。 他们在同一个班,一个是班长,一个是学习委员,两个人经历了类似的事情,很可惜,最终携手走在了一起。

“九旬教授“侠侣”捐成千上万元助学 捐资没有仪式不留影”

国家培养我们,设立基金援助有困难的学生是我们的初心。 两位老人耳朵聪明,头脑清晰,对时间链的记忆尤为精确。 他们回忆起过去的艰难岁月,更加感慨于现在的幸福生活。 现在有两个老人学习网购,采用电子结算,没有刻意过着清苦的生活。 学习了网购。 对老年人来说,生活太方便了,生活还是要过得好。 不能伤害身体。

“九旬教授“侠侣”捐成千上万元助学 捐资没有仪式不留影”

关于长寿的秘密,两位老人不约而同地说:“心情好,不介意,帮助别人很开心。” 出于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困难的共同心理,两个老人来自贫困家庭,决定捐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

过去,崔昆曾说,自己这一代人经历了被欺凌的战乱,目睹了新中国在穷二白中求快速发展的过程,大家都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仰。

1958年,他被公派到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钢铁专业大学莫斯科钢铁学院,专业是金属学和热解决专业。 两年的留学生活,使特殊钢定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现在崔昆书斋几乎都是钢铁类的书。 他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个项目,开发了10种新型模具钢,处理了多项生产问题。 由于在金属材料研究行业取得的杰出成果,1997年,他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钢铁院士。

朱慧楠教授是华中科技大学原化学系化学教研室最早的教师之一,曾担任理化系、化学系系主任,多次为院系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退休后,负责全校老年协会的工作,开始了志愿者活动。 干涸是十年。

在放置着许多荣誉证书的室内一角,崔昆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朱慧楠教授在家首次获得重要荣誉1960年湖北省颁发的劳动模范荣誉纪念证。 这个荣誉角应该有各种证书,从崔昆院士获得的各种科学技术奖,到朱慧楠教授退休后集邮获得的业内奖励。

“九旬教授“侠侣”捐成千上万元助学 捐资没有仪式不留影”

只有经常抱着好学之心,顺应时代潮流,心态才能年轻。 现在,两位老人每天看书看报,对人工智能等新事物,也没有什么不知道的。 疫情期间,崔昆用了三个月复习了俄语语法,朱慧楠至今还能把俄语、英文歌唱得很好听。

崔昆年超过70岁的时候,学校希望他留在工作中,所以他自学了计算机,很快就学会了上网查资料,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用计算机指导学生,

80多岁了,崔昆不再承担科研课题,拒绝应对各种会议,开始闭门搜集资料,专心写书。 他于年完成了著作《钢的成分、组织和性能》,至此,我国终于有了全面系统的特殊钢专业书籍。

据悉,该特辑有200万字以上,包括图828个、表646个。 崔昆自学电脑,自己整理书稿,连插图都自己画。 80多岁的老人打字,以一生的研究为书,治学严谨,可见一斑。

60多年的党龄、70年的教龄、勤奋地为国家奉献一生

作为我国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崔昆培养了24名博士、23名硕士。 在业界,他的学生不多。 崔昆要求严格,不允许学生混淆学历,培养次品和废品。 据介绍,崔昆的学生中有10多人已经是博士生导师,在各自的行业取得了成果。

崔老师做人就像炼钢一样,一点也不马虎。 崔昆的第一个研究生张同俊,现在还是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的教授。 他对老师的严厉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同俊在《钢的成分、组织和性能》稿子出来后,崔老师专门给我们两个徒弟看了看有没有缺点。 我们重新计算了热力学方面的数据,但几乎没能指出缺点!

“九旬教授“侠侣”捐成千上万元助学 捐资没有仪式不留影”

一生勤奋报国,像今年九旬过后的崔昆,有60多年的党龄,70年的教龄。 他热爱年轻人的成长,最希望年轻人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根据《勤工助学贷款评选规则》,获得该助学金的条件之一是学习勤奋努力。

崔昆说:“根据我一生的经验,一个身体要取得一些成果,首先必须勤奋。 而且,年轻人要有一生的奋斗目标,年轻人出国留学可以增长见识,但一定要学到东西,回报祖国。

那个时候电力供应不足,课题组使用的盐浴炉等设备耗电量很大,白天不能打开,一用电就跳闸,只在晚上通宵工作。 朱慧楠教授回忆说,当时崔昆熬夜后,白天也照常上课,没有要求照顾学院。 最终,崔昆与研究者一起开发了低铬模具钢,铬含量降至4%,采用寿命翻倍,打破了海外垄断。

“九旬教授“侠侣”捐成千上万元助学 捐资没有仪式不留影”

特殊钢材已经融入骨骼血液,瘦弱的崔昆可能一直表现出巨大的能力。

现在,95岁的崔昆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有规律地休息,偶尔自己去菜场在微信支付上买菜,他用手机给妻子拍照很好。 剩下的时间,他还得写伏案更新自己的著作。 关于长时间的电脑前工作可能会引起视力问题的担忧,他兴奋地对记者说。 为了治疗白内障,移植了人工晶体。 不用担心视力损伤了。

“九旬教授“侠侣”捐成千上万元助学 捐资没有仪式不留影”

许多受资助的学生从两位教授那里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大力帮助,还有精神上的激励和激励。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级毕业生杨飞表示,崔昆院士和朱慧楠教授在生活上淡泊名利、廉洁自律,在科研中严谨、不断创新、受人敬仰,值得自己一生学习。

退休后,崔昆谢绝了各种访问。 但是,有些受资助的学生在毕业前多次来探望,他也很难拒绝。 家里有困难的学生告诉我,考上华科大后,立志自己赚学费,但入学后学习压力大,打工赚钱影响学习,陷入矛盾状态。 有两位老人的帮助,处理好后顾之忧,才能专注于科学研究。

“九旬教授“侠侣”捐成千上万元助学 捐资没有仪式不留影”

所以,我们听到这个之后很感动。 我们做的事是值得的。 我们俩什么都没有。 是尽我们的力量这样做的。 崔昆淡淡地说。

材化侠侣,家国情怀。 崔昆夫妇捐资补课多次引起公众热议。 越来越多的人不仅要感谢捐助者,还要表示感动、敬意和深深的祝福。 有网友称赞崔昆夫妇是国家的脊梁:青年时立志报效国家,中年时不变,耄耋之年依然献身,照亮人心,鞠躬尽瘁,身败名裂。

“九旬教授“侠侣”捐成千上万元助学 捐资没有仪式不留影”

住在门口的杨叔子院士曾向崔昆老师送过几首感谢的诗:有钢才能兴办工业,本安才能攀登险峰。 教书,磨翅膀,为圆中国梦离开孩子。

:刘骄傲审查篇: admin

标题:“九旬教授“侠侣”捐成千上万元助学 捐资没有仪式不留影”

地址:http://www.cq828.cn/hjqh/4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