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389字,读完约11分钟

今天上午,一年一度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 这是科学家们亮点的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隆重表彰了2019年度获奖的科技人员,人民大会堂内掌声雷动,星光熠熠。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296个项目,外籍专家10人。 获奖的科技成果展现了我国创新的信心,为推动优质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些成果的创造者更是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科研初心,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夜以继日,是科技战线乃至各个领域学习的典范。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曾庆存:让天有“可测”风云”

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一位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另一位是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 麻财经第一次采访了这两位科学家,一起去寻找他们的足迹。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曾庆存:让天有“可测”风云”

曾庆存人物小传

#formatimgid_0#/ S2/#格式imgid _0#

曾庆存,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国际数值天气预报创始人之一。 1935年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在前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得副博士学位。 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担任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近60年来一直活跃在大气科学研究第一线,在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理论研究中有开创性、系统性的贡献,是国际上首次提出半隐式差分法,成功实现了原始方程的数值天气预报,这成为了数值天气预报快速发展的里程碑。 建立了气象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系统理论和定量反演方法,为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曾庆存:让天有“可测”风云”

温室栽培20年,野心第一次立志前进。 男人真英俊,登珠峰踏北。 1961年,中科院院士曾经从苏联留学回国时,写下了这首“自激”诗,目标是不辜负国家的培养,攀登大气科学珠穆朗玛峰。

如今,59年过去了,抛开初心不谈,曾庆在数值天气预报、地球流体力学、卫星大气红外遥感、气候与环境科学、自然控制论等行业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用丰硕的成果回报了他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

(1)有咬最硬的骨头的勇气

全国全天候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7%,暴雨预警准确率提高到88%,强对流预警提前量达到38分钟,可提前34天对台风路径进行更准确的预报… …

现在,随着气象观测和预报技术的进步,人们感受到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确了。

其背后,曾经有过功绩。

他是国际数值天气预报的创始人之一,是第一个半隐式差分法,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求解了斜压大气原始方程组,能够预报描述大气运动的风速、风向、温度和湿度等变量。 半隐式差分法和之后创新的平方守恒法等至今仍是世界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核心技术。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曾庆存:让天有“可测”风云”

在数值天气预报时代到来之前,人们首先根据经验预测和评价天气。

古人通过看云和风来识别天气,总结出一些规律。 例如,天有城云,地上雷雨来了,东风送潮湿的西风干燥,南风暖北风冷… …

之后,虽然有了各种气象仪器和无线技术的辅助,但是能够将各地的气象观测数据及时汇总到一个中心,制作成气象图。 但是,这种天气图法的预报仍然需要依靠预报员的经验进行主观评价。

曾经庆存清楚地记得自己大学期间在中央气象台实习的时候,经常看到气象预报员们废寝忘食地等在天气图旁边,分解评价和发表天气预报。

每次发布预报,预报员们心里都没有信心。 曾庆存说。

如何使天气预报更准确? 当时各国气象学家正在积极探索。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 发明者之一的糯米是天气预报业余爱好者,有多年手握电脑进行天气预报计算的经验。 他认为大数据计算问题如果得到处理,将有助于天气预报的突破。

1950年,美国气象学家聘用eniac绘制全天候天气预报图,数值天气预报一词正式采用。

曾庆存表示,“数值预报是指根据大气动力学原理建立描述天气演变过程的方程组(数学模型),然后输入大气状态的初始值和边界条件,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求解,预测未来天气。

数值天气预报诞生之初,精度不高,在实际工作中还不能应用,必须在原始方程的研究上有所突破。

1956年,在苏联的学习期间,庆存曾经加入了数值预报的研究,选择了利用斜压大气动力学的原始方程组进行数值天气预报的课题。

这有时是人不多问津的世界着名难题。 当时,曾任庆存领袖、国际著名气象学家的基贝尔也在研究原始方程,但他的研究工作开展了一半,遇到很大困难尚未完成。 所有的师兄都反对,我想我可能无法研究,最后连学位都拿不到。 曾庆存说。 但是,曾庆存从小就有不服输之势,啃得越硬越硬。 因此,在导师的指导下,曾庆存展开了全力攻防。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曾庆存:让天有“可测”风云”

他的研究表明,原始方程难以求解的一大原因是大气运动具有不同的尺度,且经常变化,含有风速、风向、温度、湿度、气压等各种气象变量,难以建立科学有效的稳定计算方法。 后来,我思考了为什么不简化复杂性,按照大气运动过程的速度,隐藏一方,分别计算,整合。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曾庆存:让天有“可测”风云”

当时,计算机在前苏联也很匮乏。 曾庆存每天只有十个小时的上机时间,而且还只有深夜。 于是,他白天用纸计算,晚上拿着笔记去电脑房,进行了一万多行的程序,一条验证。

经过努力,1961年,庆存曾经提出了半隐式差分法的数值预报。 该成果立即在莫斯科世界气象中心得到应用,预报精度空前提高到60%以上。 从此,数值预报成为天气预报的首要做法。

(2)党和国家的需要,是我的第一个选择

在曾庆存的学术名单上,国家的诉求始终排在第一位。

深入调查。

我出生在贫困的农家,只有父母和姐姐们担负着繁重的劳动才能上中学。 当时最大的梦想是中学毕业后当乡村教师,赚钱贴补家庭。 曾庆存说:“如果新中国不成立,上大学就是不考虑的事情。” 因为我衷心感谢党和国家的恩情,所以党和国家的需要,是我的首要选择。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曾庆存:让天有“可测”风云”

1935年5月,庆存曾出生于广东阳江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 他在《眼泪和书的敬怀篇》中讲述了自己童年的生活:小时候家里很穷很洗,墙很干净。 父母只能带领他们的孩子们耕田,过着渴望晚米的生活。

虽然家境贫寒,但父亲曾明耀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和哥哥一起送进学堂学习。 因为知道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兄弟们也很珍惜上学的时间,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52年,曾经庆存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根据国家需要学习气象专业。

曾庆存说:“当时,学校提出让我们一些学生学气象专业,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庆存之所以如此果断地承诺要转换为气象专业,曾经说过,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所以需要气象科学的人才。 二是来源于自己的经历,庆应幼时家境贫寒,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受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那之后,我学习气象专业的信心更强了。 1954年晚霜,河南40%的小麦冻死,严重影响当地粮食产量,老百姓吃不饱肚子。 如果能提前判断和预防天气,一定能减少很多损失。

1970年,曾庆存再次服从国家快速发展的需要,暂停了自己从事的研究工作,当时在国际上兴起,中国还在从事空白色气象卫星和大气遥感相关研究。

在此期间,繁重的工作曾经使庆存生病,哥哥也病得很重,需要接受大手术照顾和护理。 没办法,他只能把妻子和孩子托付给非常贫困的农村老家。

尽管困难重重,庆存曾经废寝忘食地身心从事着。

曾庆存说:“制造卫星其实并不容易。 没有参考经验,资料也少,经常去工厂。 但是,因为国家需要,所以无论如何请把它交出来!

最终,在不懈的努力下,庆存曾经带队处理了卫星大气红外遥感的基础理论问题。 此后,他又写了一本书,名为《大气红外遥感(测量)原理》,历时一年,部长达30万字,于1974年出版。 这是当时国际上第一本阐述卫星大气红外遥感定量理论的专著,其中一个理论至今已广泛应用于中国和世界气象卫星遥感和资料应用。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曾庆存:让天有“可测”风云”

卫星是发现灾害性天气最重要的手段,自从我们拥有气象卫星以来,中国大陆的台风监视一个也没漏过。 曾庆存很高兴。

(3)做学问要深入,不要尝一点辄止

曾庆存不仅是优秀的科学家,也是推动中国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的优秀导师。

1984年,49岁的曾庆存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的重任。 但是,刚上任,迎接他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80年代初期,我国的基础研究处于极其艰苦的状况:国家经济落后投入少,人们也没有意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由于大气缺乏科研经费,实验室极其简陋,无法购买资料,设备无法更新,生活条件更是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所人心涣散。 曾庆存看在眼里,很在意。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曾庆存:让天有“可测”风云”

原中科院党组副书记郭传杰至今还记得32年前在大气所调查时,为基础研究和大气所的迅速发展而拼命喊叫的场景。

古人有陶渊明,能为五斗米折腰。 我也是知识分子吧。 如果是为了我自己,我也不会为了五斗米折腰自己不太高贵。 现在我腰的肌肉很累,但还得继续折断。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不能让竺可桢等老一辈科学家创立的优秀研究所在我手里衰落。 大气研究是国家安全、民生等重要行业,但其实我们也不花太多钱,国家重视基础研究,希望我们的科研人员在放心的环境中工作!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曾庆存:让天有“可测”风云”

郭传杰坦言,那时曾先生的发言让他感到耳聋,自己肩上也有责任推动国家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

之后,在担任所长的9年间,以身作则,历尽艰辛。 在他的领导下,大气所上下一心,顺应了改革形势和世界大气科学的迅速发展趋势,达到了新的辉煌高度。 他开创和指导的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要点实验室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要点实验室和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在短短几年内就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成为中国大气科学基础研究的中坚力量。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曾庆存:让天有“可测”风云”

曾庆存院士当选为美国气象协会名誉会员。 [/s2/]

领导和指挥大气科学的大方向,并且曾经庆存还念念不忘地为我国的气象事业培养了优秀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大气科学研究和业务行业的骨干和顶尖人才。

曾经庆存教导学生,做学问要深入,不能尝一点辄止。 因此,他以身作则,每次写学生论文,都必须仔细斟酌重写多次。 他的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曾先生写的论文草稿都很密密麻麻,有加页的,不仔细想想就看不下去。

此外,曾庆存还特别重视学生的数理基础,重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来自曾庆存的悉心指导和严格治学,许多他所拥有的学生如今成长为科研核心,在国内外气象行业不断崭露头角。

埋头于科学研究,曾经庆存也写了好诗和好文案。 许多人把科学和艺术看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但他告诉麻辛财经的记者,科学研究和文章都离不开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双方的合作。 在曾庆存,做学问也是讲究美,枯燥无味的学问不是好学问。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曾庆存:让天有“可测”风云”

谈论中国大气科学的未来,翟之年的曾庆存充满信心,寄予厚望。 我曾以大气科学珠峰为目标,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登上山顶,大致在8600米的地方设立了营地,让后来者不断攀登。 我衷心希望年轻人勇敢攀登,到达无限风光的山顶。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曾庆存:让天有“可测”风云”

:刘骄傲审查篇: admin

标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曾庆存:让天有“可测”风云”

地址:http://www.cq828.cn/hjqh/1761.html